七十载峥嵘岁月,七十载筚路蓝缕。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农药行业迅猛发展的70年。历经70年的光阴穿梭,中国农药行业经过艰苦拼搏,开拓进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了初创(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调整(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发展(90年代中期至今)三个阶段。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农药生产国,不仅能生产600多个原药品种,1,000多种制剂,且环境友好型农药成为主流。重温农药行业里的重要事件及中国创制农药的专利申请时间,是为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再创辉煌,未来是由行业里的每个人创造的。
建国前
1930年,浙江植物病虫防治所建立了药剂研究室,是最早的农药研究机构,是中国现代合成农药的起点。
1943年,中国首家农药工厂在四川重庆建立,产品为硫化砷、滴滴涕和少部分植物源农药。当时的国民政府并不重视农药的发展,滴滴涕的生产未能得到发展,农业病虫害仍无药防治。
1949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病虫害的防治,把建立和发展化学农药工业列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黄耀曾、黄瑞纶等在有机汞类杀菌剂方面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将其作为种子消毒剂使用。北京农业大学、南开大学相继开设了农药专业。1月8日,沈阳化工研究院创建。10月,山东省人民政府胶东行政公署以1,340匹布(折合人民币3,900元)购买了建益化学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山东农药制造厂,隶属于山东省人民政府实业厅。
1950年
北京农业大学胡秉方教授开始研究有机磷杀虫剂对硫磷的合成工艺,认为Fletcher的五硫化二磷法最为简单经济,其反应条件较易控制;陆钦范教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设计,开始了对硫磷的小型生产。他们还与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进行了扩大试验,具备了工业化生产的条件。
四川泸州化工厂建设滴滴涕生产车间,仅用一年时间即建成投产,当年就生产了113吨滴滴涕农药。
1951-1952年
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和上海病虫药械厂先后研制生产有机氯农药六六六,标志着中国开创了化学有机合成农药工业。
1962年正值抗美援朝期间,为满足志愿军作战需要,沈阳化工研究院临危受命,科研人员成功合成新中国第一款农用杀虫剂“六六六”,并在沈阳化工厂生产,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3-1956年
据中国化工通史记载,解放初期在蝗害区3,770亩农田抗灾,使用六六六不仅节省治虫的劳动力,而且控制了蝗虫对农作物的危害。1951年用药700吨,1956年以后蝗虫不再成灾。
1956年化工部成立,使中国的化工领域有了更集中、更专业的管理和引导,中国化学工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此后,在化工部的历次会议和向中央的报告中将化肥和农药的发展提到重要的地位。
1956年,为改变新中国农药工业落后局面,沈阳院开始从事农药合成研究工作,在建立农药专业的基础上,先后成立杀虫剂组(包括杀螨剂)、杀菌剂组、除草剂组、药效组以及加工助剂组等,并成为原化工部直属农药研究单位。
1956年初,中国第一个有机磷农药厂(即现在的天津农药厂)开始建设,1957年底建成投产。
沈阳化工厂、天津化工厂、锦西化工厂和天津大沽化工厂先后建设了万吨级滴滴涕和六六六生产装置。
1957-1958年
在天津农药厂建成投产了中国第一个有机磷杀虫剂——对硫磷生产装置。
上海信诚化工厂和上海农业药械厂共同试制成功另一种有机磷杀虫剂敌百虫,1958年正式投产。
中国的代森铵、代森锌、福美双、福美锌等有机杀菌剂开发成功并投产。沈阳化工研究院创刊第一份期刊《农药》发行至今,对农药领域的信息交流和技术传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开始编辑发行农药品种手册。
1957-1958年
三年天灾人祸,粮食产量负增长。1961年3月6日,化工部、农业部、商业部联合颁发32种化学农药暂行标准,作为生产、使用、经销部门验收农药产品质量的依据。这是中国自己制定的第一批化学农药产品标准。
1962年
杨石先先生《关于中国农药生产,特别是有机磷生产的几点意见》受到国务院重视后, 杨石先先生受周恩来总理的委托,在天津筹建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启动了当时国家需求的农药品种研制计划,先后研制了“除草剂一号”、西北地区急需防治野燕麦的“燕麦敌二号”以及对水稻螟虫有良效的“螟铃畏”等,经中试后投产应用,为支援农业繁荣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3年
上海农药研究所成立,此后一批专业农药研究所和综合研究院的农药研究所相继成立,并确定各自的研究方向,从而奠定了农药研究的格局:沈阳化工研究院突出杀菌剂的综合研究,上海农药研究所侧重农用抗生素开发,江苏省农药研究所专注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研究,湖南化工研究院集中开发氨基甲酸酯杀虫剂,浙江化工研究院在开发含氟农药显示出优势。
农药检定所成立,承担中国农药登记管理,主要职责是负责农药登记管理、质量检测、生物测定、残留监测等工作。
1964-1965年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梅斌夫先生根据大蒜素优异的生物活性,选用廉价、低毒的乙醇作为原料,研发了乙蒜素,于1964年正式投产。
毒杀芬经浙江省化工研究所研制成功,福建、江西相继生产,总产量很快增加到近万吨,成为当时主要农药产品之一。
沈阳院试制成功水稻田除草剂“除草醚”,该产品是当时最优品种,在中国大量使用达20多年。
20世纪70年代初期
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蝗虫、螟虫在农药的助力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蚊虫传播的传染病也得到了基本的控制。
在70年代初期,化工部组织科研、生产单位对新制剂、新剂型进行了攻关,开发了一批新型农药制剂,其中包括许多混配制剂,如颗粒剂、悬浮剂、可溶性粉剂、乳粉剂、超低容量喷雾剂等。这一时期,中国农药制剂的数量有了较大的增加,一种农药原药平均可加工3~4种制剂。
整个70年代可以说是农药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20世纪70年代也是中国农药出口贸易的初步发展阶段。
*未完待续·更多精彩请关注下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