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气候变化,今年让全国人民感触颇多。那么,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将会带来哪些影响?该如何应对?笔者为此采访了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
周兵介绍,今年气候变化的特点与大趋势是一致的,主要表现出2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全球变暖,二是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和强度趋于增强。
周兵表示,气候变化对种植业的影响利弊共存,不利影响较有利影响更为显著。气候变化导致全球高温、干旱、暴雨洪涝、风雹等极端天气频发,对农作物的生育期、产量、品质以及病虫害的发生、发展等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气候变暖,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延长生长时间,作物生产潜力增加;气温升高,作物种植界限北移,适宜种植的面积将进一步扩大;气候变暖,农作物低温冷害减少,也会给农业生产带来有利条件。但另一方面,气温升高,农作物生育期将缩短,生长量减少;农业病虫害加重、土壤有机质分解加快、化肥释放周期缩短、灌溉成本提高,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成本;同时,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作物吸收更多碳而减少氮的吸收,蛋白质含量降低,进而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
有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将会增加我国东北、西北和青藏地区等地可耕种的土地面积,我国农业复种指数将普遍增加。在未来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增加的情况下,作物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我国水稻主产区双季稻、单季稻将呈现不同程度的减产趋势,其中,早稻减产趋势最大、晚稻最小、中稻居中。
因此,周兵建议,在种植制度与结构调整中,应充分利用气候资源,选育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和适合不同气候类型的作物种类及生态类型,增强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进农业技术措施,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改善农业气候生态环境,推行生态农业;加强农业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和防御工作。
口/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