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温比亚”台风之后,“蔬菜之乡”山东寿光遭遇了1974年以来最大的洪灾,灾害给寿光的蔬菜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北方旱、南方涝,助农止损还有哪些办法?保险意识淡、保险品种偏少、赔偿额度低,农业保险如何更好地帮农民渡过难关?
据统计,此次灾情全市大棚受灾10.6万个,农作物受损面积3.5万公顷,然而只有120个温室大棚购买了保险,涉及面积257亩。
灾情严重 农业保险到底保多少?
政策性农业保险已经推出10多年,发展很快,品种、保障范围、规模都在不断提升和扩大。从保障的品种来看,基本上主要的农作物都在保障范围之内,如小麦、玉米、大豆等,以及养殖业如生猪、奶牛等。资料显示,玉米、小麦、水稻三大基本作物保险覆盖率比较高,在70%左右。
然而,政策性农业保险更多的是作用于粮食等一些基本农作物,蔬菜等经济作物不属于保险范围。农户可以自愿参加商业保险,保险公司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给予受灾农户相应的保障。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农民并不愿意买这样的保险,总认为如果不出灾情,买保险就是白花钱,而在这种认知之下,保险公司很难走入田间地头做农民的工作。
灾害频发 农业生产急需保险保障
保险本身具有防灾减损的功能,因为如果农户投保了,一旦损失真的发生,保险公司的损失会更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会更多地帮助农户预警,或者想办法减少损失。
数据显示,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2007年的51.8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477.7亿元,平均增长率为10.47%;农业保险赔款从29.75亿元增长到366.10亿元,平均增长率为13.59%;参保农户从4,981万户次增长为2.13亿户次,平均增长率为5.43%。尽管从数据来看,增长速度很快,但从农业保障需求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政策性农业保险只保成本,保障水平相对较低;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品种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各地区和农户差异化的农业保险需求,从而削弱了保险的效果。其中,对于地方特色农作物的保险,至今没有纳入中央财政补贴保费的支持体系,只是地方财政给予单独的保费补贴,且农户要交的保费相对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农户投保的积极性较低。
为此,有些地区的农业保险开始创新、探索,基本路径都是提高保障水平、扩大保障范围、增加保障品种,模式基本都是在政策性保险的模式上加入商业保险或者其他金融服务模式,使多方受益。
玉米主产区辽宁阜新的一块玉米地,遭遇连续干旱。据当地农民介绍,今年的玉米普遍长得都比较矮,叶子发黄,玉米棒也比较小,这样的玉米地今年产量会明显下降。
尽管旱情已经十分明显,但当地大型玉米合作社的负责人却并不太着急,因为今年合作社两万四千多亩玉米地,在种植险的基础上,又投保了一份收入险。保险公司和农户根据实际情况约定预期产量和预期价格,如果最后农户实际收入低于预期收入,就会得到相应赔偿。与一般保险不同,收入险的运作,从价格预判到保费收入,都有期货公司的深度参与。阜新地区玉米收入险是大连商品交易所今年推行的保险加期货试点项目之一,今年大商所推出的“农民收入保障计划”,涵盖玉米、大豆、鸡蛋等品种,目前已经有86个项目获得立项,覆盖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等12个省(区、市)。
中国是农业大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处提到,下一步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实现集约型产业化目标。显然,这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大方向,但是这也需要农民意识的更新与提升,其中当然就包括农业保险意识的形成。保险是为生产保驾护航的市场化工具,有它与没有它,农民得到的结果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