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山东省聊城市的多个县市采访时发现,虽然作物种类多,总的种植面积大,但每亩单产并不高。总结其中原因,记者认为这与当地土壤管理上的失误有关,有因必有果,土壤的恶化导致作物难以高产,也成为农户心中的痛点。土壤问题的出现与农户的施肥习惯有关,也就是说在施肥管理中,缺少了两种东西。
有机质不足 土壤似铁板
采访了解到,聊城地区土壤板结不透气的问题比较严重。一些农户在施肥中只重视化学肥料的投入,而有机肥投入甚少。在某些区域,复合肥仍然是投入量最大的肥料产品。普通复合肥的吸收利用率在30%左右,剩余的矿质元素在土壤中被大量固定,从而使得土壤的化学性状出现变化,导致土壤的供肥能力下降。有些农户使用水溶肥的量也不小,但是过量使用也造成了土壤养分过剩。
除了肥料用量大,施肥偏向性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有些农户认为化学肥料比有机肥料效果要好,有些农户认为只用大量元素就可以了,这就导致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少、中微量元素不足,从而使得土壤出现板结、作物出现更多的生理性病害。
土壤的疏松度取决于团粒结构,而某些种类的有机肥仅仅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壤有物理疏松的效果,比如稻壳。要实现真正的土壤疏松,就需要促进团粒结构形成,而当地有机肥的投入不足是造成团粒结构形成慢的主要因素。
有机质的提高主要依靠有机肥的投入,那么实际生产中聊城地区农户有机肥的投入是多少呢?经过了解,每亩地最多的达不到一吨,少的仅仅是使用几袋而已,而且放以生鲜粪肥作为有机肥投入时,处理方法往往不正确。
其实,有机肥的种类很多,其中农户使用的有机肥中,粪肥占70%以上,各种类型的商品有机肥占30%。粪肥对于土壤有机质的提升有诸多优势,一是粪肥中养分含量全面,含有较多的大、中、微量元素,能够提供给作物全面的营养。二是粪肥肥效持久,粪肥中含有的养分多为有机态,需要通过微生物不断地转化才能被吸收利用。三是粪肥中含量最多的是有机质,施入土壤后能够被分解成腐殖质,促进团粒结构的大量形成,同时在微生物的繁殖和分解中,能够产生大量的生长促进物质和氨基酸、活化酶类物质,保证土壤时刻处在健康状态。
因此,要改善土壤似铁板的情况,就需要加大有机肥的投入,若是投入生鲜粪肥,在发酵腐熟好的条件下,每亩地至少投入2吨或20方以上。而使用商品有机肥,至少使用1吨,土壤环境恶劣时,就要增加到2吨以上。
有益菌群少 土壤活力差
土壤存在的另一个大问题是活力差,这从土壤板结、作物土传病害多等方面就可以体现出来。土壤的活力一方面来源于有机质,而更重要的是有益菌的数量。
有些人已经认识到了有益菌的重要性,莘县十八里铺镇农户李师傅告诉记者,有益菌活动不但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而且具有解钾、释磷、固氮的功能。其次,有益微生物本身无毒、无残留,且能分解土壤中化肥、农药的残留。再次,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全部是有效物质,自身调节生理过程,不会对作物产生副作用。另外,有益微生物土壤中的增殖及代谢会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减少作物发病几率等等。但是为何打造不出具有活力的土壤来呢?原来这与当地农户在有益菌剂的投入上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有关,一是投入量少,二是不考虑有益菌生存的土壤条件。
据了解,当地农户对菌剂的使用目的主要围绕着养根来进行,而有益菌的其它重要作用却被忽视了,例如有益菌的分解作用,在定植之前提前使用可充分补足土壤的各种营养,避免养分集中对作物根系造成危害;再如有益菌的抗病作用,提前增加有益菌的数量可有效避免根部病害的产生。
所以,在生产中,有益菌不仅要增加投入量,而且要坚持不断地补充,这样才能够维持土壤中有益菌群的数量,让土壤活起来。
再一点,有益菌是活的,因此,一定要考虑它们生存的环境。在当地有机质不足的条件下,有益菌的生存环境是恶劣的,所以,在提高有机肥的用量下,也该满足其它条件,比如有些菌剂使用后要避光,如果在存储或使用时菌体长时间暴露在强光下,就会使菌肥的效果受到影响,持续时间越长,生物菌就被杀灭得越多,效果也越不好;再如大部分菌剂需要充足的食物和水分,丰富的有机质,土壤水分保持在60%~85%,更利于有益菌的繁殖和效果的发挥。另外,若是土壤过酸或过碱,也一定要先将酸碱度调理至中性,这是因为土壤的pH值在6.5~7.5之间,有益微生物的效果才能更好地发挥。最后如果在土壤中频繁使用杀菌剂,势必会杀灭部分有益微生物,造成肥料效果的降低。
口/邵洪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