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部分农民反映,秸秆还田能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但也带来新的烦恼——杂草丛生,有时杂草长得比庄稼还茂盛。过去秸秆焚烧后杂草种子也就随着烧了,现在秸秆还田的同时,杂草种子也还田了,由于南方多雨水,因而夏天田间杂草丛生。为鼓励秸秆还田,虽然政府有补贴,小麦秸秆还田每亩补贴30元,水稻秸秆还田每亩补贴40元,但是为了除草农民需要增加农药施用量,每亩多的要用80元左右的农药,所以补贴的钱不够用来打药。同时,近来田间抗性杂草增加,病虫害连续加重,秸秆还田带来的负面作用越来越明显。那么,秸秆利用到底该怎么做呢?
科学还田不会增加杂草和病害
秸秆还田是否会导致田间抗性杂草增加以及病虫害的发生呢?对此,记者采访了江苏省耕地质量保护站的相关负责人殷广德。“杂草增加、病虫害基数增加和秸秆还田无关,相反秸秆还田会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概率。”他说。
他认为,杂草增加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更大,比如风、动物的迁徙等都会带动草籽的移动,而病虫害增加的原因有很多,受气候、土壤传播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在农民心里,他们觉得秸秆焚烧以后,草籽、病虫就被烧死了,但是秸秆还田以后,他们觉得草籽、病虫害还在,所以农民会觉得秸秆还田引起了病虫害增加,但这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感受,并不科学。”
南通市通州土肥站高级农艺师钱惠祥也表示,这种说法缺少科学根据,田间杂草增多的原因很复杂,可能与免耕作业、除草剂的选用都有关系。他说:“关键是看成熟的杂草籽粒是否被清理,即使没有秸秆还田,杂草的成熟籽粒也会有一部分留在田里,杂草照样生长。”
殷广德表示,只要对秸秆处理得当,秸秆还田是不会带来杂草和病虫害的。据他介绍,在夏天通过施用腐熟剂,秸秆在高温高湿天气的条件下腐熟,在腐熟过程中,秸秆中的草籽、病菌会被杀死,这样的秸秆还田不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负作用。当然在一些旱地,如果水热条件不够,可能带来一些病害问题。因此,旱田的秸秆还田要注意剔除带病秸秆,适时打除草剂,以保证秸秆还田安全有效。
不过在实践中,有很多农民为了节省成本往往不施用腐熟剂。余红兵是南通通联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的一名农化人员,他告诉记者,很多农民在处理秸秆还田时不用腐熟剂,导致秸秆腐熟速度慢,让秸秆中的草籽、病菌有了存活的时间。同时由于在翻耕过程中,一部分秸秆可能会留在地表,这部分秸秆中的草籽、病害也会留在田中。对此,专家建议,对杂草过多、病害严重的田块,秸秆最好经过腐熟处理后再还田。
选对农药、剔除病株更安全
除了江苏,在其他地区的秸秆还田是否会出现杂草、病虫害增加的情况呢?记者在采访河南省土肥站推广研究员葛树春时,她表示,她不同意秸秆还田会引起杂草、病害发生这一说法。但是她也表示,为了确保秸秆还田的安全,在技术操作上应该剔除秸秆中的病株。她说:“目前河南省的秸秆还田还是比较理想的,今年在下乡期间没有看到农民焚烧秸秆的现象,应该说农民对秸秆还田这件事已经接受了。”
在东北的秸秆还田也没有引发此类事件发生。东北农业大学教授赵长由表示,秸秆还田不是杂草、病害增多的主要原因,但是秸秆在腐熟过程中对农药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这可能会降低除草剂的药效。杂草丛生的根本原因还是农民不了解杂草的生长习性,没有根据不同杂草选对合适的除草剂,在用药时间、用药量上也不准确。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任图生表示:“我们自2007年开始一直在东北示范推广免耕农作制,这种农作制需要将秸秆覆盖在农田里,也属于秸秆还田。我们在多年的示范中并未发现秸秆还田带来病害的情况,相反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秸秆的覆盖还提高了根层含水量。”
由此可见,秸秆还田是一项安全可靠的技术,是能促进农业发展的技术。至于秸秆还田引发杂草、病虫害的情况,农民应科学选择有针对性的除草剂并剔除秸秆中的病株,通过科学还田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是未来方向
秸秆除了还田是不是就没有其他用处了?显然不是。原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8年农业科教环能工作要点》的通知对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提出明确的要求。《工作要点》明确:建设150个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打造20个典型示范样板。分区域、分作物、分层级举办现场交流活动。编制秸秆利用政策清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建立“五料化”利用长效机制。
其中“五料化”是指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据江苏省农委环能处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探索“五料化”的进程中,江苏省走在了前面。早在2009年,江苏省就出台了《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决定》,率先在全国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并拉开了秸秆综合利用的序幕。
根据江苏秸秆综合利用的实际情况,江苏省农委环能处还专门编著了《江苏秸秆综合利用100例》,对江苏省各地区在探索秸秆“五料化”利用的实践进行了总结。比如在燃料化的过程中,江苏省主要是通过秸秆生产成固体成型燃料、秸秆发电、秸秆气化等途径进行能量转化;在肥料化方面主要是秸秆还田和生产有机肥;饲料化则主要通过技术处理把秸秆转化为饲料;基料化则是通过堆沤、发酵等工序,用来制作培育食用菌的基料;原料化则是把秸秆用来制作板材、工业包装部件、造纸等。
去年,江苏省在全省范围内选择了15个县(市、区 )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工作,每个试点县(市、区)安排财政补助资金1,000万元。秸秆综合利用试点补助资金主要用于秸秆肥料化(含秸秆解析恶化还田和秸秆制肥)、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或原料化利用等直接利用环节和秸秆收储运环节上。
实际上,我国的秸秆利用技术模式已经初步构建。如安徽省探索出了寿县秸秆分级利用联产模式、霍邱县秸秆沼气能源化利用和饲料化利用模式、灵璧县秸秆清洁制浆造纸循环综合利用产业化模式等;山东省探索出了曲阜市“秸秆全量化机械还田+深耕深松技术+秸秆快腐和免耕播种”配套技术模式,岱岳区秸秆粉碎、深松、旋耕整地、小麦精播、镇压“五位一体”机械深松精细化还田技术模式等。这些模式的提炼和形成,为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国是秸秆生产大国,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对节约资源、农业生产、保护环境等都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当下各个地方都在因地制宜积极推动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落地,“小秸秆”孕育着远大前程。相信随着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的成熟,秸秆将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禁烧”将变成农民自觉的“不愿烧”,地方政府的“禁烧”攻坚战也将随之成为明日黄花。
口/崔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