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地的农业生产中,农机显然已成为下地作业的主力军,如今农田里农机一派繁忙的景象与十几、二十几年前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情况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机器换人”时代真的到来了吗?我国农机装备水平是不是到了可以完全取代人力的地步?
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截至4月11日,全国已投入1210万台农机,开展机耕2.27亿亩、深松980万亩、机械浇(灌)地9875万亩,完成机播2546万亩,机播作业进度快于上年同期0.5个百分点。今年,全国将投入大中型拖拉机、耕整机、工厂化育秧设备、高速插秧机、宽幅精量播种机等各类农机具2200万台(套),水稻、春玉米、春小麦、春大豆等粮油作物机耕率稳定在90%以上,机播率达到52%,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诚然,我国农业机械化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飞快地发展着,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国农机市场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是目前我国农机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的农机化发展水平还不平衡,部分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农机化并没有全面普及;另外,“农机人才”短缺也是制约农机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大而不强”,高端产品短缺
新时期为农机化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最大的制约在于农机新技术、新装备的有效供给不足。一方面,农机产品产能过剩与缺门断档并存,中高端产品不多,自动化程度低,机具适应性、可靠性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农机农艺融合不够,技术集成配套和系统解决方案研究刚刚起步。中国虽已是全球第一大农机制造国和使用国,但大而不强、多而不精,高端农机产品大部分还是需要依赖进口。农业现代化要全面实现“机器换人”,就必须提高高端农机装备的有效供给。
丘陵山区的农机化难题
我国丘陵山区耕地面积占比超过50%,覆盖的人口超过60%,是我国粮油糖作物及薯类、果桑茶麻、蔬菜、青饲料等特色经济作物的重要生产基地。但由于受地形条件差、种植制度复杂、农民收入低、农机投资效益低等因素制约,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增长较慢。除了微小型耕作机械和茶叶机械、部分作物小型产后加工设备等种类机械外,多数作物、多数环节缺少成熟可用的机械。另外,丘陵地区农机社会化服务发育慢,典型丘陵山区县平均每3个乡镇才有1个农机合作社,服务能力远不能满足周边农民需要。由此可见,丘陵山区实现农业“机器换人”还面临很大的挑战。
农机手缺乏
由于农机作业季节性强、作业时间有限,农机手平均报酬并不高;另外农机作业环境艰苦,农忙时节农机手要连轴转,脏、苦、累的工作让一些年轻人望而却步;除此之外,一些高端农机操作技术性强、对农机手要求较高,也造成了农机人才难寻的局面。要实现“机器换人”,首先要有“人”可用。笔者认为,加快培育一批职业农机手,培养一批热爱农村、熟悉农机的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引导农民积极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是目前解决农机手短缺问题的重要举措。
综上,基于我国国情,实现农业以机器换人、解放农村劳动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在我国农业现代化高速发展的大趋势下,破解“农机困局”未来可期,放眼不久的将来,农业自动化生产加工流水线、农业物联网设备、农业机器人、无人驾驶农业机械等智能化装备都将一一实现,“机器换人”时代终会到来。
口/中国农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