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方地区多地阴雨天气较多,这也导致蔬菜高湿病害悄然发生。有种植户反应,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在多地发生严重,且发生后防治较为困难。因此,我们从病原抗性方面揭示其防治困难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及病原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一种全球性发生的病害,给世界各地的黄瓜种植产区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病原菌是丁香假单胞流泪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该病原菌主要侵染黄瓜叶片,也可侵染茎秆和果实。叶片感病通常从边缘开始发病,最初表现为微小的水浸斑点,然后形成V字形病斑或不规则形的病斑,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病斑呈水浸状,形状不规则,后期整个叶片表现腐烂症。茎秆发病,病部初呈水渍状,湿度大时有白色菌脓流出。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出现抗药性
据农户反映,当黄瓜出现细菌性角斑病之后,链霉素、中生菌素、喹啉铜、噻菌铜、叶枯唑、乙蒜素或氯溴异氰尿酸混合轮流施用,几天一遍,但还是很难控制。
追踪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抗药性国外研究发现,1950年三基硫酸铜可以控制细菌性角斑病;1973年报道喷施氢氧化铜或铜制剂只能减少病叶数,但不能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2003年58.3%氢氧化铜800倍液对黄瓜角斑病的防效为69.94%,2011年58.3%氢氧化铜800倍液对黄瓜角斑病的防效为44.31%;2016年,33.5%喹啉铜悬浮剂(用量300g/hm2)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效为27.64%。1965年,200ppm链霉素可以有效防治角斑病;1999年农用链霉素可湿粉600倍液对角斑病的防效达80%,2001年至2011年,72%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防效为44.3%~53.07%。2002年,3%中生菌素1,000倍液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效为85.03%,2017年,5%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对黄瓜角斑病的防效为69.7%。
病原菌的存活场所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可在种子、病残体和土壤中存活。该病原菌可在种子中存活20个月,种植带菌的种子在合适的温湿度条件下可以引起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流行;病原菌在病残体中的存活时间与季节有关,夏季一般存活时间为10-20天,而冬天则为3-4个月;病原菌在土壤中的存活能力较差,在干燥的土壤中存活8周,但是如果是湿润的土壤则能存活90多周。
防控措施
针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抗性问题及病原菌的存活场所,可采用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对策。
1.种子消毒。可用0.5%次氯酸钠浸泡种子20分钟,冲洗15分钟后再播种,可以有效杀死种子表面的病原菌;温汤浸种,用50℃热水浸种30分钟也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2.加强田间管理,合理灌溉,控制棚室的温湿度。采用地膜覆盖的栽培方式,及时排除积水;严格控制棚内的湿度,避免空气湿度过高;尽量避免在清晨叶片湿度较大、露水较多的时候进行整枝打杈、果实采摘等农事操作,防止病原菌跟随操作人员或操作工具传播;此外,还应注意棚内的昼夜温差;连阴寡照天气以及早上棚室湿度较大、结露较多时,减少农事操作;零星发病时尽快拔除中心病株,并带出棚外销毁。
3.科学合理用药。发病前期或初期,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春雷霉素水剂5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喷雾时尽可能均匀喷到叶片的正、背面;阴雨天气,棚内湿度较大时,可使用精量电动弥粉机配合枯草芽孢杆菌微粉剂进行喷粉防治,在不增加田间湿度的情况下,能够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