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黄淮海及长江流域大面积栽培小麦,主要以冬小麦为主,进入11月中旬,江苏各地开始了小麦种植。杂草是制约小麦增产增收的重要因素,现在杂草为害面积已占种植总面积的70%以上,损失产量占总产量的20%,甚至更多。近年来,麦田除草剂品种迅速增多,相关的化合物类型增加,麦田草情、草相不断变化,加上冬季温度不稳定,在应用中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药害、除草效果不好等问题。因此,选择一个好的产品很重要,掌握使用技术更重要。
(一)选对时间
麦田杂草有两个出草高峰期:一是小麦种后25-30天,约11月中下旬;二是小麦返青期至拔节前,约翌年3月份。多数人认为年前温度高杂草出得齐,防除效果好,但这也不是一概而论的,到底年前除草好还是年后除草好,关键还得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果麦种前雨水量丰富,则意味着年前的墒情好,杂草生长迅速,通常麦种后一个月杂草就能出土85%以上,此时若温度适宜,固然是年前施药效果好,否则等到年后杂草“成精”就比较麻烦;但如果年前比较干旱,杂草大部分不会出土,或是天气寒冷,无法施药,则年后就成了施药的关键时期,拔节后一般不推荐用药,特别是一些激素类除草剂(2甲4氯钠、2,4-D丁酯)容易发生药害,而且残留期长,影响后茬作物生长。
(二)掌握温度
除草的最佳温度是日平均气温在8~10℃以上,除了个别品种一般除草剂低于5℃不适宜使用,因为温度过低杂草停止生长,很难吸收药剂,不仅影响除草效果,还容易使小麦产生药害。有极大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不建议施药,以免发生药害,这就需要大家多多关注天气预报。
(三)科学选用对症药剂
不是所有的麦田都适合用除草剂,毕竟作物和杂草有相似之处,多少都会受到除草剂的侵害,小麦长势健壮可以抵御除草剂药害,太瘦弱就不适宜用药。另外注意麦田环境,湿度稍大时除草会较好,除草剂能被杂草迅速吸收,若太干,建议结合冬灌,保证田间湿度,方可达到理想除草效果,这也是为什么干旱年份除草剂效果表现差的原因。
每一个品种的除草剂都有一定的除草谱,特别是对于小麦田来说尤为明显,所以麦田除草剂的品种明显多于其他作物,因为杂草种类繁多,各地草情变化较快,加上很多杂草对一些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所以药剂的选择和更换很重要。有些杂草抗性的发生是始料不及的,但如果农户提前知道其他地方有这种现象,早些观察还是会发现端倪的,有些时候个别地里的杂草产生抗性我们会不以为然,但那其实是在向我们发出信号,应及时更换除草剂。加上田间草相的复杂化,单一除草剂品种已很难满足市场需求,所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产品组合,但除草剂也不敢保证什么草都治,毕竟没有万能的除草剂。有时候不是农药假了也不是量用少了,而是药剂不对症了,所以打药前必须先了解地里的杂草情况,再选择合适药剂。
(四)合理配药用药
除草剂的配药方法要采用二次稀释法(先找一容器将药剂加少量水配成母液,倒入盛有一定量水的喷雾器内,再加入需加的水量,边加边搅拌至均匀),这样配出的药剂均匀易被杂草吸收,除草效果好,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药剂混配,应分别稀释再混合搅匀。以前多数人喜欢直接把药剂倒入喷雾器加水,这样药剂容易在喷雾器的吸水管处沉积,导致先喷出的药液浓度高,容易产生药害,后喷出的药液浓度低,除草效果差。不可将药剂一下倒入盛有大量水的喷雾器内,这样可湿性粉剂往往漂浮在水表或结成小块,不能保证效果且喷雾时易阻塞喷孔。
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药剂,不要随意加大或减少用药量和用水量。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草相,咨询专业人士合理用药。
(五)高度重视药物残留
由于麦田除草剂的残留毒害而造成后茬敏感作物受害的现象时有发生,它涉及到玉米、花生、辣椒等多种作物。目前麦田使用的长残留除草剂主要有甲磺隆、绿磺隆、苯磺隆、苄嘧磺隆等,一般后茬种植玉米的影响不大,但如果种植花生、辣椒等作物,影响较大,不推荐使用,但可以使用2甲4氯钠、氯氟吡氧乙酸、唑草酮、双氟磺草胺等一类除草剂,所以除草剂的选择要考虑后茬作物的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