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花生间作栽培技术有以下优点:一是花生可通过生物固氮和土壤磷素活化作用,降低氮肥和磷肥的投入,单位面积减少肥料投入10%左右,还能改善土壤肥力;二是解决粮油争地矛盾,提高油脂自给率;三是改善北方石灰性土壤缺铁导致的花生叶片黄化现象。
夏玉米和夏花生全生育期间作丰产增效种植模式的特点是玉米花生同时播种、同时收获,两种作物整个生育期内间作共生。该模式特点是玉米通过缩小株距,保证间作玉米种植密度与单作差距不大的情况下,挤出较宽带幅来种植花生,这样在保证间作玉米产量较单作不减少或是小幅度减少的情况下,增收一季花生。
生产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1.具体种植规格为玉米花生行比3∶4间作,即每种植3行玉米间作2垄花生,种植带宽为340厘米,玉米行距60厘米,株距14~15厘米,花生起垄栽培,垄间距为80厘米,垄面宽50~55厘米,垄高10厘米,每垄播种2行花生,小行距为30厘米,穴距15厘米,每穴播种2粒种子,该模式间作玉米种植密度3,900~4,200株/亩,花生5,200穴/亩。玉米花生从播种至收获均能实现机械化。
2.玉米、花生播种前需晒种。玉米播前晒种2-3天,花生播种前十天左右剥壳,剥壳前晒种2-3天,晒种可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进而提高群体的整齐度,为在不增加生产成本的前提下增加玉米和花生产量奠定基础。玉米种子一般购买时均已包衣不用拌种,花生种子播前需拌种,每100公斤籽仁用600克/升吡虫啉200~400毫升+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600~800毫升+0.4%~0.6%的钼酸铵或钼酸钠溶液拌种,种皮晾干后播种。
3.小麦收获后应及时灭茬、旋耕、起垄(可选择覆膜),抢时抢墒早播是保证玉米花生间作粮食产量的关键。与玉米间作,花生本身受玉米遮阴的影响较严重,花生若是晚播将进一步加大间作花生光热不足的矛盾,进而影响产量和品质。因此,必须想办法缩短小麦收获和夏玉米夏花生播种之间的时间,现在生产中多是先造墒后整地播种,这样玉米花生的播期将会推迟5-7天,若是遇到阴雨天播种日期推迟的时间更长,建议先播种后灌溉,采用微灌(最好是喷灌)方式,亩灌水量视土壤墒情来定,一般为20~30立方米。
4.玉米花生间作种植的行向最好是南北方向。由于间作本身加大了时空竞争强度,与玉米间作的花生受到高杆作物遮阴的影响较大,且东西行向种植模式对比南北行向种植模式,花生受到玉米遮阴的影响大,会造成花生产量严重减少。
5.施肥管理:玉米追肥杜绝氮肥(尿素)“一炮轰”,而且追肥时应配施钾肥和微肥,可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和增加籽粒产量。分两次追施,第一次是玉米进入大喇叭口期,株高120厘米左右(播后45天左右),这段时期是玉米生长最快,需肥量最大,且是决定果穗大小、穗粒数多少的关键时期,追肥量占总追肥量的70%~80%;第二次是在抽雄吐丝期(播后60天左右),此期追肥可预防玉米灌浆期脱肥导致果穗秃尖现象。花生一般施足基肥的情况下不需要再追肥,但对基础地力差的地块,视苗情可在苗期和花针期适当追施氮肥。花生幼苗生长发育不良时,应早追施苗肥、促进幼苗早发;开花后植株生长旺盛,有效花大批开放,果针陆续入土,对养分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如前期基肥和苗肥不足,应根据田间花生长势及时追肥。
6.田间水分管理: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对水分的要求不同,生育前期和后期需水较少,生育中期需水较多。拔节到抽穗开花期是玉米一生中需水最多的时期,耗水量占生育期总耗水量的近50%,尤其抽雄前10天至抽雄后20天这1个月是玉米需水临界期,这一时期土壤相对含水量应保持在75%左右,这时干旱缺水会影响到雌雄性器官的分化,花粉发育不健全,吐丝散粉间隔时间加长,进而造成受精不良、缺粒秃尖等现象,最终导致严重减产。花生不同生育阶段需水总趋势和玉米基本相同,“两头少、中间多”即苗期和饱果成熟期需水较少,开花至结荚期需水多。需水临界期为盛花期,需水最多的时期是结荚期,故这两个时期要保证合理的水分供应,不能缺水干旱。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40%时,应及时灌水,灌水方式应采用顺垄沟灌,不能漫灌;当相对含水量高于80%时要排水防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