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沿淮区域小麦田重大病虫害主要有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蚜虫。近年来随着轻简栽培技术的推广、小麦播期的调整,这些病虫害发生危害时期拉长,一直持续到收割前还有加重趋势,同时赤霉病呈常态化重发态势,加上病菌抗药性增强,导致常规的“一喷三防”技术防效下降,保产增产效益不高,已不能适应新的病虫防治工作及小麦生产的需要。笔者结合淮安市小麦穗期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建立了以“三改进”为核心的小麦“一喷三防”的技术体系。
改进施药适期和次数 以往,小麦抽穗扬花期遇3天以上连续阴雨天气赤霉病才可能重发流行。2010年以来的调查表明,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出现变化,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或小麦齐穗后20天以内)如果出现气温在15℃以上、连续2个阴雨雾天气,赤霉病就可能重发流行。近年来的多点试验示范及生产实践表明,在赤霉病达到中等发生年份,防治一次不能有效控制危害,必须主动开展第二次防治,同时两次施药间隔期在5天以上的时间略偏长。因此,生产上应做到主动防治两次,首次用药掌握在小麦扬花初期,隔4-5天开展第二次防治。小麦“见花打药”,解决了过去小麦开花5%~10%时用药而使农户不容易掌握的问题,缩短施药间隔期可以使防效更稳定,也提高了防控的主动性。
改进药剂配方 由于连续多年使用,赤霉病病菌对常规农药多菌灵的抗药性上升,防效降低,而且这类药使用剂量大,已不适应农药减量控害工作的需要,迫切需要替代药剂。多年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比较试验表明,戊唑·咪鲜胺、氰烯·戊唑醇、咪鲜·甲硫灵、甲硫·戊唑醇等药在小麦扬花初期喷雾一次,隔4-5天再喷一次,可有效防治赤霉病,并兼治白粉病,并能减少农药用量20%以上。注意用足剂量,少数农户用药量不足也是导致病害重发的原因之一。不同药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研究表明,吡蚜·速灭威、烯啶虫胺的防效在80%以上,吡虫啉、吡蚜酮、氰戊·辛硫磷等药的防效在70%以上,在小麦蚜虫大发生年份可以考虑将这些药交替使用。
改进微肥配伍 淮安地处黄淮海,位于热风区域的南缘,小麦干热风时有发生,与病虫害交织,造成小麦早衰、抗逆能力降低,严重影响产量。试验表明,小麦喷施微肥后,可以有效减轻干热风的影响,使实粒数、结实率、干粒重、产量等均有所增加。据调查,淮安市小麦种植地的土壤有效态铜不缺乏,有效态锰、锌、硼缺乏较多。因此,“一喷三防”叶面肥应以含锰、锌、硼元素的氨基酸或腐植酸叶面肥为主,以达到防小麦早衰、防干热风、增加抗逆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