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证底肥能够充足地供应蔬菜整个生育期生长的营养,底肥中通常少不了化学肥料。化学肥料包括有肥料“三要素”之称的氮磷钾三元复合肥料,以及蔬菜生长必需的中微量元素肥料。
测土施肥按需供应
底肥施用前进行土壤检测,目的是确定下茬蔬菜总的施肥方向,确定哪类肥料应该多施,哪种肥料要少施,哪种肥料不能再施用了;盛果期应该施用哪种“养分配比”,例如是高氮高钾肥料、还是平衡型肥料。只有将土壤相关指标均调整到适宜指标范围内,蔬菜根系发达,才能实现根深叶茂,实现蔬菜高产、优质、高效。土壤检测主要是检测以下四项:
一是土壤有机质。它既可以反映粘性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的好坏;又是沙性土壤保肥能力、保水性的综合体现。
二是氮、磷、钾。化验土壤中氮、磷、钾含量,就是查看土壤中氮、磷、钾库存情况,上茬蔬菜氮、磷、钾肥料施用后的残留情况。哪个养分含量高,就要减少该养分的投入;氮、磷、钾过高的,可以减少或不再施用含氮、磷、钾的肥料。
三是中微量元素。化验中量元素钙、镁、硫,判断是否施用该类土壤调理剂予以调理。蔬菜栽培中,微量元素不可缺少。由于地域不同,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不一样,应及时进行测土了解土壤中微量元素的丰缺情况。
四是土壤中盐分、氯、钠含量等,主要是易发生危害的指标。氯、钠含量过高的土壤,土壤含盐量升高,土壤钠高有机肥用了不少,但板结严重,施肥上就要避免施用含氯、含钠的水溶肥料、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等。
蔬菜根系主要分布在5~15厘米的土层内。土壤中水溶性较好的有效养分大多溶解到土壤溶液中才能被作物根系吸收利用。土壤溶液中的养分离子及辅助成分由于地面蒸发作用随土壤溶液到达地表,水分在地表蒸发到大气中,水溶性的养分和辅助成分形成盐分颗粒聚集在土壤表面,因此盐分含量表层一般高于底层。若去掉表层5~10厘米的土壤,化验结果中表现出的土壤盐分、水溶性养分(氮、钾、磷、钙、镁、硫、硝酸根等)、水溶性副成分(氯、钠、硫、硝酸根等)含量大大低于不去表土的土壤实际含量,检测结果就没有代表性,不科学。也就是说去掉表层5~10厘米的土壤样品采集方法会误导菜农继续多施肥、多投入,从而加大大棚发生严重肥害的风险。因此,建议农户取样要标准,切记不要把表层土壤去掉。
首先准备好不锈钢钻、胶桶、硬竹签等取土工具,然后选择取土区,一般以30~50亩为一个大样,5~10亩为一小样,取土位置应该离地块外缘5米左右为宜,在每个样区分布均匀地取30~36个钻点,每个样区取土(合计)500~1,000克为好。具体方法如下:拨开钻点表面土层一厘米左右,将钢钻垂直下压入土20厘米,之后旋转钢钻半周后向上提起,把带土的钢钻放在胶桶里,用竹签卸下钻管里的泥土,然后把桶内的湿土放进提前准备好的干净胶袋里。需要注意的是,菜农自行取土时要严格按照上述的操作规程进行,否则会影响到土壤的检测结果。当然也可以咨询专门的测土机构,联系专业的人员进行取土。
养分要全面 施用要深翻
底肥施用前进行土壤检测是合理施肥的重要依据,但是在实际生产中,棚室复种指数高,再加上因换茬时间紧迫,有时候菜农往往来不及给土壤“体检”,这种情况下,底肥除了要兼顾养分的吸收利用率和全面、长效性两个方面外,更重要的是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建议菜农选用吸收利用率高、且养分全面的化学肥料,及有机质含量高的商品有机肥、具有抗重茬、减少土传病害的微生物菌剂等等。下面给菜农介绍几个底肥应用方案:
(1)复合肥+中微肥+商品有机肥+抗重茬微生态制剂
配比合理的大品牌复合肥,生产工艺先进,吸收利用率高,亩用量为25~40公斤左右,中微量元素肥料建议菜农选用缓控释螯合态中微量元素肥,亩用量为6~8公斤,商品有机肥每亩1,000公斤左右,抗重茬微生态制剂亩用量为2~4公斤。此方案养分见效速度快、能够补充土壤中的钙、硼、锌、铁等中微量元素,有基质含量高,同时兼具预防病害和连作障碍的效果。
(2)土壤调理剂+复合肥+微生物菌剂+商品有机肥
亩施土壤调理剂80~120公斤+复合肥30~40公斤+微生物菌剂5~6公斤+商品有机肥500~1,000公斤,此方案中复合肥除了氮磷钾,还含有多种中微量元素营养。该方案充分达到了提高有机质,补充土壤菌动力,平衡土壤养分的功能,长期使用能够达到改良土壤、改善团粒结构的效果。
总之,不管底肥选择哪种方案,在施用方式上要注意将肥料均匀撤施后翻耕土壤,即底肥一定要深施。一般旋耕机翻地深度在20厘米左右,往往会造成地表养分富集的情况。蔬菜根系都有向肥性,在定植以后根系会随着肥料扩展延伸,大量根系集中于土壤20厘米左右,既影响蔬菜长势,也会降低植株的抗性,进入冬季的时候很容易受到低温伤害,如果肥料在地表过于集中,像黄瓜等根系会盘旋生长,而不是垂直向下深扎。在底肥量少时,农户可采取沟施、畦施等方式,而底肥用量大时一定要全棚深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