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粒黑粉病是水稻生长后期的一种穗部病害,每年都有一定程度的危害,特别是杂交制种田,更易遭致稻粒黑粉病的危害,一般病粒率为10%~30%,严重田块甚至高达60%左右,不仅影响杂交稻制种的产量,而且影响杂交稻种子质量。
病害症状。稻粒黑粉病发生在稻子的谷粒上,病菌只危害米质部分,使米粒变成黑色粉末。一般危害个别谷粒,每穗一至数粒受害。病粒色暗,成熟时内外颖缝开裂,散出大量黑色粉末状厚垣孢子,并常有白色舌状的米粒残余从裂缝口突出,上面有黑粉。有些病粒呈暗绿色或暗黄色,不开裂,似青秕粒,但内部充满黑粉,手捻有松软感,极少数病谷仅局部被破坏,有的种胚尚完整,仍可能萌发。
侵染循环。稻粒黑粉病的病原菌为真菌担子菌纲腥黑菌属,其厚垣孢子似球形,深棕褐色,表面有齿状突起,生命力很强,在储存的稻种上可存活3年,对热的抵抗力也较强,经55℃温水浸种10分钟,其病菌厚垣孢子仍有生命力。病原菌以厚垣孢子(冬孢子)在土壤和种子内外越冬,亦可在被污染而未腐熟的肥料中越冬。翌年的温度适宜时(20℃以上)萌发产生担孢子,随气流传播到正在开花灌浆的稻穗花器上或幼嫩的谷粒上萌发侵染,病菌在谷粒内繁殖,破坏子房和米粒形成,最后又形成厚垣孢子,使米粒变成黑粉。开花授粉期遇到雨天,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萌发和侵染。杂交稻母本(不育系)开花时间长,颖壳张开角度大,柱头外露率高,有利于病菌侵染,发病较重;偏施氮肥,稻株徒长或倒伏,株丛间湿度加大,有利于病菌发生危害。
防治方法。防治杂交制种田稻粒黑粉病,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1.秋季深耕。把病菌翻入土中,减少冬孢子存在于土中的数量,降低来年发病的几率。2.精选种子,淘除病粒。据调查,在流通的商品杂交稻种子中,夹带黑粉病的谷粒,一般达5%~10%,高的达20%左右,这些病粒带有大量的病菌孢子,是引起发病的主要菌源,因此必须淘除病粒。其方法是先按10公斤盐或干粘土对水90公斤,配制成溶液并充分搅匀,再将稻种倒入,立即迅速搅拌,并随时将上浮的病、瘪粒种子捞除。如此反复多次,直至无病、瘪粒浮出为止。然后捞出健壮种子,用清水漂洗干净,再播种或晒干储存。或者将精选的稻种先用清水预浸1-2天(以谷粒吸足水分而尚未露白冒芽为度),捞出稻种滤干水头后,放入40%福尔马林500倍药液中,浸种48小时,再取出稻种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3.搞好健身栽培。一是培育壮秧,插足基本苗,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二是多施有机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追肥前促后控,水稻抽穗扬花期尽量不追施氮肥。三是合理管水,制种田生长中后期,田间管水最好采用干湿交替,适时晒田,控制田间湿度,以遏制病菌孢子萌发侵染稻穗危害。四是适当控制赤霉素用量,每亩以10克左右为宜。4.抓好花期防治。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是抽穗期,抓住孕穗末期、齐穗期和盛花期喷药2~3次。可喷施的农药有: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亩125克,对水75公斤,在盛花期喷一次,防治效果达85%左右,在始花期和盛花期各喷一次,防治效果达90%左右;在始穗期和齐穗期,各喷一次20%粉锈宁乳油150克,对水50公斤喷雾,防治效果为70%~87%,每亩用40%灭病威乳油150克,对水50公斤喷雾,防治效果为69%~91%,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克,对水50公斤喷雾,防治效果为69%~79%。近些年来,一些制种区用18.7%烯唑·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烯唑醇与多菌灵的复配剂),每亩用量40克,对水45公斤,在制种田破口抽穗期喷雾,防治效果较好。另外,苯甲·丙环唑对杂交制种田稻粒黑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水稻破口前3-7天和始穗期各施一次药,每次每亩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15~20毫升,对水30公斤喷雾,防治效果优于常用药剂烯唑·多菌灵和粉锈宁,并能兼治纹枯病和稻曲病等病害。
口/曹涤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