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疫病和晚疫病是我国马铃薯主产区危害最重的两种气流传播的流行性病害,对马铃薯叶、叶柄、茎和薯块都有危害。其中,晚疫病流行性强,抗病品种的应用在病害防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降雨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密切相关,预报预警对指导该病的科学防治极为重要。早疫病的发生主要与后期植株抗病性有关,后期植株健壮则抗性强,反之则弱。针对这两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特点,笔者结合马铃薯主产区生产配套措施制定了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的综防技术,近年来在北方和两南马铃薯主产区进行了推广和示范,起到了很好的防控效果。
垄沟施药。根据常年病害发生情况,有黑痣病和枯萎病发生的地块,播种前每亩沟施25%嘧菌酯悬浮剂60~80毫升。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性强、品质优的品种,在主产区进行合理布局。严格使用一级种薯,有条件的地方最好采用原种,倡导使用整薯播种。播前把种薯先在室内堆放5-6天晾种,不断剔除病薯。在种薯切块过程中,用75%酒精或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切刀5-10分钟消毒,采用多把切刀轮换使用。切块后用农用硫酸链霉素和甲基硫菌灵拌种。种薯切块后不能长期堆放,以防烂薯。
生长期药剂防治。生长期利用预警系统指导实施晚疫病和早疫病的化学防控。一般来说,北方一作区一个生长季防治晚疫病和早疫病共施药5次,典型的施药方案为:第一次每亩用75%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100~120克,第二次每亩用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40毫升,第三次每亩用25%嘧菌酯悬浮剂40毫升、687.5克/升氟菌·霜霉威悬浮剂90毫升,第四次每亩用25%氟吗·唑菌酯悬浮剂90毫升,第五次每亩用10%氟噻唑吡乙酮悬浮剂15毫升、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65克。根据气象条件和疫情流行情况,可增加或减少1~2次用药,注意交替使用化学药剂,以延缓病菌抗药性产生。注意用水量和药械,以保证药液均匀分布。
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性从结薯期开始,根据植株长势情况,结合药剂防治喷2~3次含中微量元素的马铃薯专用叶面肥。同时根据土壤墒情及时灌水,防止植株迅速早衰。
收获期防控。杀秧后收获前喷硫酸铜、氢氧化铜或波尔多液等铜制剂,以杀死土壤表面及残秧上的病菌,防止侵染受伤薯块。
储藏期防控。马铃薯收获后在库外放置1-2天,促进愈伤组织形成。入库时剔除病薯,库内保持干燥和低温2~4℃,以抑制病菌生长和传播。经常检查储藏的马铃薯,清除得病种薯,阻止病害传播。
(朱杰华 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