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果业大国,水果种植面积和产量近年来一直稳居世界第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果消费国。“大而不强,多而不优”是中国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而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下正是主要瓶颈之一。
果业平均综合机械化率仅26.58%
2015年度的《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显示,我国果业的平均综合机械化率仅为26.6%,其中机械植保率和机械转运率较高,分别达到了45.3%和54.2%,机械中耕率为29.4%,机械施肥率和机械修剪率分别低至18.6%和11.3%,而机械采收率仅为2.3%。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何雄奎感叹:“我国果业现在的机械化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差距非常大,既无法满足现代果业发展的需要,也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不相适应。”
造成中国果业的综合机械化率如此低下的原因,一方面是长期以来,我国整个农机行业研发、生产和推广的重点都放在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上,对果园机械领域的关注和投入少之又少;另一方面,我国的果树主要种植在山区丘陵地带,各地的地理条件和种植模式千差万别,现有的普通农机和少量果园机械也难以适用于大多数的果园。
国外的果园,大多地块平坦,规模化种植,果树矮小,行间距宽,管理规范,打药、修剪、收获等各种大型机械都可以作业,农机和农艺结合得很好,很容易实现机械化生产。
国内的传统果园规模小、密度大、行间郁蔽、通行困难,大型机具难以入园;树体高大、分叉矮,修剪、喷药、疏花疏果等作业困难,机械采收难度大;建园时没有预留地头,缺乏配套的机耕道,机械无法进地和转弯。
尽管近年来,陕西、山东、新疆、河北等省区,积极推广宽行密植的新型种植模式,建设了一批现代化、规模化的标准化果园,但传统的老果园仍占全国的绝大多数。而且,不同水果品种、不同种植模式、不同地域的土壤状况,对机械化生产的要求都不一样,果园机械如何适应农艺的要求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人工成本超过水果生产成本的50%
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多环节都需要人工不断作业,挖坑栽种、开沟施肥、整形修剪、疏花疏果、除草套袋、采摘运输等环节大多靠人工作业,并且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
近几年我国植保环节的果园机械有所发展,出现了风送式喷雾机等机械装备,但是采收主要还是靠爬树、上梯子,运输果品和肥料主要还是靠肩挑背扛,极少应用果园升降平台和运输轨道。
而来自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高达59.8岁。与农业劳动力日益老迈相伴的是果业生产中人工成本的节节攀升,一般的人工工资都超过了100元/天,新疆、华南等地早已超过了150元/天。2016-2017年,中国部分地区果园的套袋、施肥、喷药、除草(割草)、人工修剪(疏花疏果)、采收等各个环节的每亩年人工投入成本分别达到了350元、200元、250元、50元、800元、50元,合计1700元。
何雄奎说:“果业生产中,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占据了50%~60%的生产成本,种植户已经挣不了多少钱。”
在人工成本高涨和青壮劳动力短缺的双重积压之下,种植水果的利润一降再降,面对这样的趋势,为了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研发和推广果园机械、提高果业生产机械化率,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农机与农艺融合是果业机械化的基础
近年来,国家水果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化岗位专家带领其团队,攻克了不少关键技术难题,研发了大量适用于果园生产的育苗、起苗、植保、挖坑、除草、修剪、收获、运输等环节的农机装备,并在部分水果主产区开展试验示范推广,起到了提高作业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效果。
何雄奎说:“在近几年平原地区新建的标准化果园,一些用于疏花疏果、整形修剪、打药、果实采收、运输等方面的机械都得到了逐步应用,可以说各个生产环节的单项机械化技术国内基本都有了,但这些技术大都掌握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手中,如何将这些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真正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果园机械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果业生产机械化及今后果园机械的研发方向,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洪添胜认为,要选育与省力化、机械化相适应的矮化、少修剪、抗病虫害、耐寒耐旱的水果品种;新建果园、老果园改造和标准化果园建设中要考虑机械与设施的应用,农机与农艺的融合;研发先进适用的傻瓜型、可靠耐用与轻简化的果园机械;培训果园机械操作人员,建设水果生产农机社会化服务专业队伍。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果生产和消费国,果园机械未来的市场潜力很大,相信经过5-10年的时间,随着国内机械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机与农艺的不断融合,国产果园机械会迎来自己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