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农资市场,在农资人的无可奈何中临近了尾声。有人说,农资市场一时的低迷算不了什么,大不了明年从头再来。有期待是好事,然而资深人士表示,明年依然不要抱有太大希望。以下就2019年农资市场三大痛点与读者进行探讨。
市场之痛
今年的农资市场,总体上就两个字——“低迷”。从农资生产企业到农资批发商,再到农资零售店,完全看不到往年的激情澎湃。当然,不排除局部市场比较火爆,但放眼全国,农资流通行业仿佛陷入了一种“魔咒”,破咒突围者寥寥无几。
疲软的市场也影响了农资市场正常的循环轨道,最大的一个改变就是往年扎堆的各式产品订货开始明显减少。
有基层农资店感叹,往年每到农闲之时就会被厂家邀请参加一些订货会,无论会议规模大小,只要有足够的促销政策,就会有不错的收获。但今年不同了,无论是会议数量、规模还是促销力度都小于往年,因为厂家清楚,即使花巨资招待大家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还不如能省则省。
如果说农资供应渠道理性了,那更为理性的还是基层农资销售商,他们没有订购的积极性才是订货量减少的根源。究其原因,还是和市场大环境有关,农户需求不旺和库存消化压力这两个因素是农资人无法逾越的两座大山。
经营之痛
对于大部分区域来说,今年气候适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各种农作物都能茁壮成长,病虫草害明显低于往年。就当地而言,今年的小麦在很少用药的前提下,亩产量平均都在1,400斤左右,高产田出现亩产1,600斤的也不在少数。而今年的夏玉米,在经历了干旱天气考验后,目前长势喜人,预计农民朋友又要迎来一波大丰收。
这种天气对农民朋友来说可谓是件天大的喜事,在投入降低的前提下,还迎来了产量上的提高,但对于服务农业的农资行业,却不见得是件好事情。一旦农户没有农资使用需求,农资市场必将迟缓。对于这种现象,很多有情怀的农资人纷纷表示,只要农业取得丰收,农民朋友取得效益,即使今年不挣钱,心里也是高兴的。
农作物少用农资,不代表不使用农资,在农资使用量减少的同时,农资供应渠道却没有减少,甚至还有增加的趋势,这就造成了市场的供求失衡。在肉少狼多的前提下,如何抢得先机就成了农资经营渠道要面对的问题。于是农资人纷纷使出看家本领,各式促销手段不断出手,农资市场顿时变得硝烟弥漫。拼到最后,销量不见得增加多少,利润降低却是必然的事实,毕竟每一种促销手段背后都是以消耗利润空间为代价的。
求变之痛
病急乱投医,当生意遇到困境,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大家都想在改变中寻求机会。有人加盟农资电商,有人加盟农资平台,有人去掉中间环节直接和种植户面对面,有人通过各种渠道包装自己,走以形象带销量的路子。
但不管如何改变,农作物健康程度和农产品行情依然是决定农资走势的关键因素。当农作物健康度上扬,而农产品行情开始下行的时候,这样的农资市场注定是波澜不惊的,一个需求不旺的市场是没有生命力的。
在这个大背景下,市场竞争、促销策略、突击市场、试验示范、产品优化等手段的威力都大打折扣,而所谓的改变只会让自己的经营变得更具风险。
有人说,疲软的市场行情下不适合改变,当然改变并不意味着全是风险,风险从来都是和机遇并行的,但改变需要量力而行。作为一名农资从业者,并不希望看到同行中出现越来越多悲壮的“掉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