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农业的主体仍然是户均耕地约10亩的小农户。因此,中国农业的产业链条高度依赖各级批发市场以及数以千万计的小商小贩,巨大的交易成本和物流损耗限制了农产品生产到消费的循环半径,甚至陷入“生产者赔钱+各级商贩不赚钱+消费者出高价”的怪圈。总结起来,传统农产品产业链主要面临四大挑战。
小农户经营,交易成本高,
传统商业模式下大资本望而却步
虽然国家近年来一直在推动规模化经营,向着超100亩的“规模化”“大家庭农场”的目标努力,但实际上分散的小农户决定了中国农业产业链的基本状态,由高度分散的小农户和千千万万的小商小贩以及缺乏新式设备的毛坯型批发市场构成,这是一个相对低效能、高损耗、高成本的产业链体系。任何资本面对如此分散而细小的交易主体,都会因交易成本过高而退缩,这也是中国现代化之路上面临的重要难题。
产业链过长,中间商疲于转手,
消费者出高价,生产者不赚钱
当农民以低价格将农产品卖给小商贩,而城市消费者又以翻了五倍甚至于十倍的高价格购买时,我们不禁会问,钱到底被谁赚走了?实际上,在传统农产品产业链条中,并没有哪一个环节取走了本该属于其他主体的利润,而是所有参与方均不赚钱,这是由发端于分散小农户的冗长产业链自身的低效能造成的。
以河南大蒜卖给北京消费者为例,传统产业链中,一斤河南农民地里的大蒜要到达北京消费者的餐桌,需要经历农民—小商贩—产地批发市场—商贩—销地批发市场—超市/菜市场—消费者这6个环节。在各个环节中,面对着物流和储运的高损耗、上游环节传导下来的以次充好等各类风险、下游环节的市场不确定性,再加上本环节高强度的劳动和资本投入,使得各个环节的成本增加了30%~50%。因此,各个环节加价30%~50%遵循了完全竞争条件下超额利润为零的市场规律。也就是说,所有环节赚的都是辛苦钱,没有获得任何的超额利润。那么各环节加价30%~50%的市场结果是什么呢?如果地头价是1元/斤,经过6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加价30%,消费者支付的价格是1.3的6次幂,为4.8元/斤;如果每个环节都加价50%,消费者支付的价格是1.5的6次幂,约为11.4元/斤。
此外,我国过于冗长且开放的产业链还有两个难以克服的弊端:一是各类主体过于分散,无法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而标准化又恰恰是整个产业链提高效率效能、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条件;二是在产业链中混入了过多的道德风险,既包括以次充好故意混掺等面向下游环节的经营性道德风险,也包括在灭虫、催熟、保鲜和储运过程中,不规范使用各类投入品的质量安全风险。
大量生产者对海量消费者超时空交错,
物流成本过高
在产业链前端,我国拥有与日本、韩国类似的小规模农业,而且我国的农产品产量超过日本百倍,同时又拥有与美国相似的物流跨度需求。也就是说,我们要在96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将2.3亿小农户生产的农产品与14亿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庞大的物流体系连接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物流损耗率控制在21%~35%(美国控制在7%以下)已属不易,当然更难像发达国家那样,在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所谓“第一公里”实现规范化的包装、分级、信息搜集和可追溯性,这也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
信息流失真,优质难优价,
“特色品牌”发展受限
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业的相对弱势地位逐渐显现。农业自身的生产特征,再加上农产品需求的刚性,使得农业生产者无法通过持续提高产量来增加收益,只能通过质量差异化前提下的价格增长来获得社会平均收益。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实现优质优价,而品牌化是实现优质优价的必要条件。
在小农户分散生产的背景下,由于农产品的标准难统一、品质的细微差异难感知、“冒牌”成本低而惩治“冒牌”的成本高、农产品自身的季节性间歇因素使品牌维护费用高等因素,导致农产品优质难优价,特色品牌成为免费WiFi。例如,阳澄湖大闸蟹产量只有8,000吨左右,可市场流通有7万吨之多,出现了“洗澡蟹”;五常大米产量只有110万吨,可在全国流通的五常大米超过1,000万吨。显然,建立一整套农产品品牌培育和保护机制,确保优质优价的实现,是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上必须解决的难题。
在传统商业模式下,上述四大挑战横亘在中国现代化之路上成为艰巨的屏障。可喜的是,一些新电商平台可以将小农户与大市场低成本对接,打造全新的农产品产业链,有望破解中国现代化之路上所面临的千年难题,这将是中国在几千年小农社会基础上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历史机遇。
口/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倪国华(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