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开打的化肥市场秋销大战,就笔者目力所及,今年至少有两大变化:一是启动时间比往年早,二是风向标型企业扎堆推出改良土壤类产品。
从化肥工业诞生之日起,不断追求更高含量是技术创新的主流方向,农民购买化肥也是以养分多少作为衡量价格高低的依据。如今,大企业纷纷在化肥增效和土壤修复上做文章,养分高低已不再是市场竞争的筹码。很多人不免困惑:“卖养分”的时代真的已经过去了吗?
一种观点认为:
“卖养分”模式要踩刹车
“卖养分”的时代正在终结,它意味着化肥的角色和定位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化肥不能止步于粮食的“粮食”,还要在未来重点发展的绿色农业中担负起新使命。因为我们正在由温饱农业向品质农业迈进,化肥不但要继续担负让中国人“吃得饱”的责任,还要让中国人“吃得好”“吃得健康”。同时,化肥作为农业的外源性投入品,不但要继续担负起中国粮食安全的重任,还要尽可能减少环境负面效应,保护生态安全。换言之,在产量为王的年代,化肥行业的最高使命是要为增产服务,高养分意味着高产量;而在消费升级的当下,化肥行业有了3重使命,增产、提质、环保,三者同等重要。
从实际情况看,化肥行业发展的不平衡和产品结构的不均衡,加之不合理使用,确实带来了农产品品质下降和对环境的破坏等一系列弊端。而且需要指出的是,化肥作为资源能源型产品,依靠化肥大量投入而获得的粮食高产不可持续。在这种背景下,对化肥行业长期形成的“卖养分”模式踩一踩刹车是完全有必要的。
中国化肥工业在养分供应已经不再构成农业生产短板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制造更具科技含量的生态型肥料,将是化肥行业未来的主战场,潜力巨大。
另一种观点认为:
警惕把化肥“神化”
当下,化肥市场最大的乱象就是,把原本技术已经成熟的化肥赋予各种功能,普通的化肥大有成为“万能膏药”的趋势,不仅能增产,还能治病。化肥最核心的功能是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一者,从化肥工业诞生至今,其最大的贡献是解决了日益膨胀的人口对食物的需求。有学者评价,仅氮肥生产和使用一项,养活了地球上约48%的人口。研究表明,中国粮食生产对肥料的依赖程度达55%以上。化肥的使用,每年可多生产3.3亿吨粮食。未来,饥饿和贫困仍是人类长期的挑战,化肥对粮食增产的作用不可忽视,这仍将是化肥这个产业最大的价值所在。
二者,化肥本身无害,当下的环境和作物品质问题更多源于不合理使用。化肥的本质是给作物提供优质高效的营养,它是无毒无害的。把化肥和农药、抗生素、激素等同起来是不科学的。不仅如此,正是使用化肥提高了单产,才让耕地的生产压力减小,才有能力实现退耕还草还林。
三者,世上没有万能药,避免化肥造成的负面效应,除了产品本身创新,更多地要靠发展有机肥、推广科学施肥技术等手段。
总之,“卖养分”本身并没有错,反而是那种把化肥功能无限夸大带来的炒概念和无序竞争问题,值得行业警惕。
口/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