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是奶牛等草食动物的重要优质饲草,有“牧草之王”之称;因其营养丰富、适口性好,被誉为“高档野菜”;又因通过生物富硒后饮用,对便秘和高血糖人群有显著疗效,而又誉为“中药神草”,世人美称“软黄金”。
国家农业农村部持续发力推动奶业振兴发展。制定出台“十三五”全国奶业发展规划和全国苜蓿产业规划,突出“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落实资金,建设300万亩优质苜蓿生产基地,在32个奶牛养殖大县开展种养结合整县推进试点,支持4,400多个奶牛养殖场(小区)改造升级。完善奶业20强(D20)企业联盟工作机制,树立了中国奶业品牌的良好形象。
目前我国已种植苜蓿1,000多万亩,但是国内苜蓿产量低、抗性差、效益低,使用率不高,每年要从美国进口100多万吨干草,还远远不能满足畜牧业发展刚性需求,其深加工产品则更为稀缺。
国家项目计划要发展5亿亩苜蓿,但牧草蛋白含量是一个瓶颈,通过我们的集成技术已经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技术
1.采用湖南大学曾文海教授发明的高聚能束技术处理紫花苜蓿种子,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种植用种量大、冬夏休眠、品质差、产量低、抗性弱、效益低等诸多影响发展的关键问题。高聚能束是指经过高度聚焦的平行电磁波束,利用高聚能束具有均匀穿透传送能量的特点,以特定参数的高聚能束作为媒介为紫花苜蓿种子进行辐射处理,激发种子多种生物酶的活性潜能,从而达到打破冬夏眠,减少用种量90%、蛋白质含量提高5~12个百分点,抗病抗旱抗寒性增强,显著增产,全国各地均可种植,经济效益很高。
2.接种根瘤菌:根瘤菌是豆科苜蓿共生形成根瘤,可将空气中的氮还原成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供作物营养和改良土壤。在一个地区,如果从未种植过或5年以上没有种植过豆科植物,则土壤中很难有与该豆科植物相匹配的根瘤菌,因此,在新区种植紫花苜蓿必须接种相匹配的根瘤菌剂,才会显现共生固氮的优势。如果接种的紫花苜蓿种子来自美国,接种美国所产阿尔冈金和威斯顿两个品种相匹配的根瘤菌剂,就能显著提高紫花苜蓿的结瘤率和结瘤量,从而有效提高紫花苜蓿的生物学产量和粗蛋白的产量。在南方酸性土壤地区应选择“苜蓿中华根瘤菌”耐酸性菌剂。
3.采用当前全球最先进的农业生态优化技术——“SILGro”“SILCat”与“CoatGro” 包裹技术(简称双S技术),由多国科学家(俄罗斯、德国、美国、南非)联合研发,已经由北京成禾佳信农资贸易有限公司在国内转化推广应用。种植苜蓿使用双S肥料,既能活化土壤团粒结构,又能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与活性,培肥地力,有效解决土壤板结、盐渍、酸化,更能促进苜蓿根系发育、增加根系、强壮植株、促进发育、提高抗性,减少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对于作物健康生长的影响,是当前土壤改良、作物健康、减量控害强有力的措施。
4.叶面喷施碧护生态综合技术可激发苜蓿生命活力,开发苜蓿增产潜能。构建苜蓿生长复合平衡调节系统,发挥苜蓿根系、分蘖、再生的优势,促进光合作用、促进根系生长发育、促进养分高效吸收利用,提高苜蓿品质,增加苜蓿产量。碧护生态综合技术作为免疫剂,通过诱导或激活苜蓿产生具有抗病作用的几丁酶、葡聚糖酶、过氧化物酶及PR蛋白等因子,提高苜蓿自身免疫力,对苜蓿病原物产生抗性或抑制病菌的生长,有效提高苜蓿锈病、褐斑病、霜霉病等抗病性,减少药、肥使用量。
通过这套集成技术,处理前一年可以收4茬,处理后一年收8茬。现在一次种植,可以连续收获8年。产量从第2年开始逐年增加。作蔬菜种植,一年可收获40~45茬。
经全国从北到南50多个县120个试验示范点连续八年种植成功,该项技术可以说是我国继杂交水稻之后,在世界生物技术领域中的又一项重大突破,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必将对我国农业种植结构、种养结构和人畜膳食饲料结构带来一场重大变革。
紫花苜蓿草的利用极其广泛。通常作为草食动物的优质饲草;但通过加工又是畜禽和水产养殖的优质饲料;同时,也是人们膳食的优质蔬菜,常有凉拌、清炒、炒鸡蛋、下火锅、包饺子等吃法;还可加工成面条、饮料、饼干、各类点心等;在富硒地区或通过生物富硒技术处理后的苜蓿草,可作茶饮,对便秘和高血糖人群有显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