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50年如何喂饱全世界?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人道主义问题。40年前,时任美国农业部部长曾经对此回答:“谁提议发展有机农业,就叫他先决定一下要饿死美国公民中哪5,000万人。”40年过去后,刊发在自然杂志的最新跟踪研究却证明:尽管有机农业系统的产量低于常规农业10%~20%,但在经济效益、环境影响、社会效益等方面都超过常规农业,更在提供营养、适应气候变化、增进土壤健康、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就业和创造新的经济模式等方面有着积极表现。研究人员John Reganold预测,在面对21世纪人口激增、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等全球议题下,新有机农业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从2003-2015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已实现“十二连增”。在此背景下,中央提出“中国农业需要从‘量’实现向‘质’的转变”。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等成为新一轮农业发展的关键词,并将2018年确定为“农业质量年”。而这些和John Reganold所论述的“新有机农业”的概念异曲同工。
1.超越“不用农药化肥”的新有机农业
提到有机农业,人们往往会与“低产”“低效”“传统”等概念划等号。在John Reganold的最新研究中,他对有机农业诠释了新的定义。21世纪的有机农业不仅仅是指不用农药化肥,而是基于生态学原则,强调科学轮作、自然的病虫害治理、生物多样性、种养结合、土壤堆肥,使用现代工具,改进品种和多样性,养护土壤和水,在养殖种植中综合使用创新技术。
这种新的有机农业既包括认证有机的“正规军”,也包括超越认证有机的“草根”——无需借助外力、内部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
2.从“产量为王”到“可持续的综合评估”
有机农业在环境效益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自明,而它受诟病的,是人们怀疑其无法满足人口快速增长对粮食的需求。研究人员通过大量平行对比实验分析研究,发现有机种植的产量对比常规种植的平均低8%~25%,其中表现较好的有机大米、大豆、玉米等,产量只比常规种植的低6%~11%。而在极端干旱的地区,由于生态农场会更加因地制宜地种植多样作物,土壤持水能力更强,产量甚至远高于大面积单一化的种植产量。
3.中国农业下一步转型升级
反观当前的中国农业,从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到现代工业化农业的“十二连增”,我国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到2020年实现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进入行动期,绿色防控、有机农业示范基地的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创新与融合——这些都标志着中国农业的转型升级已正式开启。
新有机的概念,不再只是不用农药化肥,而是一种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农业模式可以解决全球粮食问题;相反,未来的农业应该是结合有机农业、混林农业、集成农业、保护性农业、种养结合等多种可持续模式,这才是保障未来粮食安全和生态可持续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