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88岁的袁隆平院士再次成为媒体的关注中心,袁隆平海水稻(学名耐盐碱高产水稻,俗称“海水稻”)团队在山东青岛启动“中华拓荒人计划”,在我国五大主要盐碱地类型和延安南泥湾次生盐碱与退化耕地共六地同时进行水稻插秧“拓荒”,开展盐碱地水稻改良技术产业应用示范。土地涵盖了新疆、东北、山东、浙江等主要盐碱地类型的“全覆盖”。由于没有淡水稻的病虫害,海水稻的“体质”好,口感也与东北的籼米、南方的粳米不分上下。
袁隆平院士之所以受到关注,不仅仅在于他培育出杂交水稻,也不仅仅在于海水稻以及将海水稻种到迪拜的沙漠并获得成功,更不在于他88岁的高龄。我在关注这些新闻的同时,深深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与人格魅力。他让我想起了另一位可敬的老人褚时健,褚时健70多岁时开始上山创业,将源自湖南的普普通通的“冰糖橙”改良优育成广受欢迎的“褚橙”。从这两位老人身上,中国农业人应该学习些什么呢?
要学习他们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我在多年前采访过袁隆平院士,感觉他是一个有个性的普通人,他的恒心、他的敬业精神超乎常人。88岁了每年有三个月还为海水稻奋战在青岛一线。进入80岁后他自称“八零后”,除了常年锻炼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之外,对事业的激情让他忘记了岁月的印记,时至今日还在不断为我们创造着生命的传奇。相比袁隆平,褚时健更是进入“九零后”的“老大哥”了,但他愣是在谁也不看好的偏僻荒山上创造了“励志”神话,成就了中国农业的另一个传奇。袁隆平的奋斗提高了中国粮食安全的保障程度、提高了中国对世界粮食生产的贡献;而褚时健的奋斗诞生了一个附带精神功能的农产品,让云南乃至全国的果农都受益。
还要学习他们的情怀。说情怀,很多人会说那不过是煽情矫情的词汇罢了。但如果一个耄耋之年的人在不计时日地为后人栽着树育着种,除了情怀,你还有什么更准确的诠释吗?当年褚时健上山种橙子时,谁知道他能不能等到品尝成功果实的那一天?据了解,目前全球有9.5亿公顷盐碱地,中国有1亿公顷,其中2.8亿亩可开发利用,按照海水稻正常能达到200~300公斤/亩的产量估算,如果实现2亿亩开发,可增产500亿公斤粮食,可多养活2亿人。
不论是种水果,还是种粮食,褚时健和袁隆平都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个中国农人精神演绎到了新的高度。他们心里装的是大地和丰收,因此忘了自己的年岁,而岁月在他们面前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这种高尚的精神和忘我的人生风度,对中国农业人是一种鞭策。有了这种追求,什么样的工匠精神不能诞生?什么样的科学进步不能创造?不仅如此,在当下流行赚“快钱”奔“快富”的氛围中,这两位“八零后”“九零后”的云淡风轻,正是我们都需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人物。我们追追这样的“星”,对自己绝对大有益处!
口/赵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