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假农药事件屡禁不止,让业内人士深恶痛绝。
为了追求利润,在产品中添入隐形成分的做法在农药行业已经不算秘密。从监管部门公布的抽查结果看,除了加入禁用成分、有效成分不足等老生常谈的问题外,冒用知名企业商标等“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也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在对违规生产企业公示的同时,农业主管部门近几年加大了对相关经销人员的曝光力度,屡次出现类似问题的经销商成了有关部门的重点监管对象。从只抓上游生产到上下游齐抓共管,笔者认为,主管部门监管思路的转变值得称赞。
首先,春耕在即,农药行业将逐渐进入销售旺季,将违规经销假、劣农药的经销商的信息在官方网站曝光,有利于减少农户损失。中国的很多乡镇,农户在选择购买哪家企业的农资产品时,非常看重零售商、经销商的意见。除了一些种植经验丰富且很有主见的“老司机”以外,多数农户在选择产品时都有一定的盲目从众心理。有的农户在选择产品时既希望效果好、速度快,又贪图便宜。在抓住农户的心理后,一些不法经销商便故意用违规产品迎合农户的需求。
其次,对经营违规产品的经销商曝光也将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在以往的检查中,一些农药生产企业经常和执法人员玩“躲猫猫”的游戏,为了应付检查,不少企业做足了“功课”,仅从表面看,有关部门很难发现问题。而通过加大监管流通环节,一旦发现违规产品,执法部门自然可以顺藤摸瓜,上游生产企业将难辞其咎。此外,产供销环环相扣,失去下游销售的有力支撑后,假药制造企业想保住市场份额往往难上加难。
最后,法治社会不容“李鬼”横行。行业期盼已久的“《农药管理条例》修订版将于近期正式出台”的消息传出后立即被各大媒体转发,新管理条例对无证生产经营、制售假冒伪劣农药等违法行为在原有处罚措施外,还将通过提高罚款额度、列入“黑名单”等措施加大惩戒力度,为餐桌上的安全提供法治保障。不少业内人士在获悉这一信息后不禁坦言:希望行业尽快走向正规。为此,笔者想给一些仍然存在侥幸心理的从业者提个醒:市场经济既是自由经济,但也同样是法制经济,只有身正才是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秘诀。 (古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