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白粉病(Balsam pear powdery mildew)影响苦瓜的产量和品质。除为害苦瓜外,也为害葫芦科的其他瓜类。主要发生在叶片上。苦瓜生长的苗期至收获的整个生长期都可发病,多发生在结瓜期及成熟期,生长中后期发病最盛。春夏秋季均可发生,田间发病率可达100%,导致减产40%以上,严重时导致全株早衰死亡,苦瓜品质降低甚至绝收。
发病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次之,果实较少发病。叶片发病,植株染病先从下部老叶开始,然后迅速向上蔓延,10天内即可达到架顶。正面、背面初期产生白色粉状小霉点,直径0.5~3毫米,边缘不明晰,然后霉斑发展为白色粉斑,后扩展为直径4~6毫米的近圆形粉斑,病部呈黄色。严重时粉斑密布于叶面上并相互连接,叶面覆满白粉,甚至布满叶面和叶背,致使植株叶片出现褪绿、变黄,导致叶片早衰,最后干枯、坏死,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造成植株生长及结瓜受阻,生育期缩短,产量降低。
发病规律及传播途径
在寒冷地区,该病害主要以菌丝体或闭囊壳在寄主或病残体上越冬,春天以子囊孢子进行初次侵染,再由受害部位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与苦瓜植株接触后萌发,由侵染丝直接从叶片表皮细胞侵入,实现再侵染;在温暖地区,病菌不产生闭囊壳,以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20℃~30℃,且需要较高湿度(适宜的相对湿度为90%~95%)。病菌喜温湿,亦耐干燥。田间湿度大,气温20℃~30℃时易发生,尤其在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天气交替出现,又有大量白粉菌源时容易发生流行。栽培地势低洼,氮肥过多或肥料不足,通风不良以及植株生长过旺或生长不良也极易发病;空气湿度大,光照不足,闷热条件下也易发病。感病生育盛期为开花和挂果期。北方发生盛期,主要在4月上中旬至7月下旬和9-11月。南方感病流行期为3-5月、7月下旬和10-12月。
综合防治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在兼顾产量和品质的同时,因地制宜选择早熟、生长势强、抗病性好的品种,且雌花开放早、坐瓜节位低,前期产量和总产量均高的杂交一代品种。
选择地势较高的地块。选择地势较高,利于排水,土壤结构疏松、肥力较高的地块来种植。采用深沟高畦栽培,四周开好排水沟,尽量做到排水畅通、雨住沟干,以降低田间湿度。苦瓜不宜连作,最好与水稻等水生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水旱轮作;避免与葫芦科等其他瓜类作物连作。
合理密植。种植密度以每亩1500~2000株为宜。苗高30厘米前搭“人”字架,及时引蔓上架,合理摘芽整枝,摘除下部老叶黄叶,以利通风透光。
加强肥水管理。采用微喷供水,少用或不用漫灌,雨后及时排干田间积水。大棚栽培,早春少浇水,多中耕,提高棚温促生长,注意通风换气,降低棚内空气湿度。最好采用薄膜覆盖栽培,采用滴灌或膜下灌溉方式,以减少水分蒸发,避免棚内湿度过大。施足基肥,追肥要早熟、轻施。要避免偏施氮肥。生长期间适当喷施3~4次磷酸二氢钾液或基因活化剂等叶面肥,每隔15天一次,以提高植株抗病性。
种子消毒。播种前严格进行种子消毒,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种30分钟,清水洗净后再于55℃温水中浸泡10分钟,再继续浸水。播种前用代森锰锌150倍液均匀喷施苗床或营养土进行消毒。
土壤消毒。移栽前对大田土壤和有机肥进行灭菌消毒。犁耙前充分晒白土壤,在耙地时每亩施生石灰75千克,或均匀喷施1:1:150的石硫合剂。作基肥用的农家肥要充分堆沤至腐熟,再用40%甲醛200~400倍液或生石灰进行消毒后再施用。
化学防治。发病前期,可结合其他病害的防治施用保护性杀菌剂预防,如40%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0.5%大黄素甲醚水剂1000~2000倍液、2%武素菌素水剂3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600~800倍液等喷雾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喷药,可选用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2%抗霉菌素水剂2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3500~5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50克/升吡唑醚菌酯乳油1500倍液、30%醚菌酯悬浮剂2000~2500倍液、30%醚菌·啶酰菌悬浮剂2000~3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喷药要周到,要叶面叶背都喷到。第一次喷药后间隔5-7天再喷一次,喷后如遇雨天则于雨后及时补喷。喷后还要注意检查药效,以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要持续用药,交替用药,大量水喷药。从植株上架,株高1.2米开始,可结合喷施叶面营养剂,用药肥混喷法,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在有效浓度内,用大水喷,喷至叶的正面和背面都湿透,叶片有水滴落为宜。保护地采用烟雾剂熏蒸,每亩用45%百菌清烟剂200~250克,分别放置在棚内4~5处,用暗火点燃,发烟后闭棚,熏蒸一夜,次晨通风,隔7天熏一次。
(王迪轩 周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