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霉病是小麦产区常发性病害,从今年全国农业植保部门的调查数据看,由于温度、气候因素等影响,小麦赤霉病呈大流行态势。如果小麦病害防治不力,不仅给农户总成损失,对整个小麦的品质和粮食安全也会造成极大隐患。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小麦品种上都不抗赤霉病;
第二、秸秆(主要是玉米和水稻)还田增加了赤霉病爆发的基数,所以在防治小麦赤霉病播种之前要进行拌种,并且在换茬(作物轮作)方面进行调整,上茬尽量不要种玉米和水稻;
第三、雨水和天气也会增加赤霉病发生的可能性。
小麦防治“高标准”一是指防治水平要高。对于小麦来说防治赤霉病即使差2个点,差别也很大。收购小麦病粒率不能超过4%,而赤霉病防治不到位,病粒率很容易超过4%。有毒小麦政府不可能会收购,面粉厂也不会收购,一旦发现后会被下架处理并受到严罚。因此农户要“高标准”来防治小麦赤霉病,将病粒率控制在4%以下。
二、强调对毒素的控制。一般农户发现赤霉病,只看到红粉、麦穗头变成黄色、白色等这些显性的问题,其实更需要关注的是小麦体内毒素的含量。如果小麦体内毒素(呕吐毒素)很高,人和动物都无法食用,也无法磨成面粉做成饼干或蛋糕。
三、鉴于当前还检测到小麦的其他病害,如近期爆发范围比较广、危害严重的小麦锈病,因此在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同时,还需兼顾小麦其他病害(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等)的防治。
就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策略而言,提倡小麦起穗时打药,按照“见花打药,主动出击”的方针进行。根据现在的天气情况,小麦起穗后一般第二天扬花,农户就可以打药。提前和推后打药效果不理想,因此防治时间要特别注意。赤霉病一般以预防为主,若爆发后再治,治愈的几率微乎其微,因此一定要把握好防治的时机。再者是天气因素,截至现在,4月份的降雨次数多,因而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期。最后从病原分析,根据调查的数据分析,当前江苏、安徽地区小麦病原率比较高。病源于同一块田的玉米或水稻秸秆的子囊孢子,而感染赤霉病穗头上的红粉(分身孢子)还可以侵染临近健康的田地。再加上今年播种期参差不齐,小麦的生育期比较长,这样感染小麦赤霉病的几率又会大大增加。
无论从小麦品种,还是天气以及病原的发生概率来说,赤霉病防治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防治的药剂上考虑,以三唑类的药剂为主。三唑类的农药活性较好,如戊唑醇、丙环唑、咪鲜胺等,戊唑醇和咪鲜胺混用防治赤霉病也是国内、国际上通行的方法,以“赞米尔”为代表。“赞米尔”的成分是戊唑醇+咪鲜胺,其采用的是纳米技术加工而成,不伤害小麦的花,进而也不会影响产量。今年推荐的用量是30毫升/次,至少打药2次,第1次打药与第2次打药时间间隔5天左右。
当前,小麦锈病也在高发期,而且锈病造成的严重后果并不亚于赤霉病。小麦锈病分为秆锈、叶锈和条锈,条锈较难防治,且其通过空气进行传播,属于气传性病害。当锈粉传到其他小麦的叶上以后,经过7天-10天的潜伏期,其他小麦也会感染锈病。所以针对小麦锈病也要打2次药。但即使能够把菌丝和孢子抑制住,但并不能改变感染锈病的小麦叶子的颜色,因此这时要喷施叶面肥(如碧护),增强植株健康。
防治小麦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等病害,要综合考虑防治的时间、方法、药剂(量)、喷施部位等因素,这样防治的效果才显著,农户的损失才能降到最低。
(根据安徽农村广播《周日植保》栏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