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化工分会主办,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产业创新技术战略联盟协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生物防治技术发展论坛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召开,行业内专家领导以及各企业代表共计100余人参加会议。
首先,由国际生物防治组织Barbara Barratt女士就生物控制技术面临的挑战发表讲话。她指出,目前生物控制技术在很多地区并不被认为是高效技术,公众的不信任使得生物控制技术无法拓展,不健全的法律法规是生物控制技术面临的一大挑战,每个国家有不同的法律政策,统一的知识和专业术语能够更好地辅助生物农药产业发展。Barbara Barratt强调,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成本有效性分析,通过学术界与应用研究界产学研一体合作,一方面培养相关的学生,另一方面支持更多的种植户参与,建立沟通机制,组织互动式学习,利用各种有效平台传递生物防治技术的好处。
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张巧巧女士回顾了全球生物防治的发展历史、生物防治的原理策略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成功案例。她指出,当前生物防治可通过引入天敌、提高天敌数量、运用捕食螨等手段进行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生物防治的好处在于能针对性地消灭害虫,但又对大多数非靶标作物安全,是一种环保的防治手段,符合当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有机种植方面有重大作用。同时她也提出尽管生物防治潜力巨大,但市场接受度缓慢依旧是它不变的问题。
北京三浦百草绿色植物制剂有限公司营销总监杜巍先生从理念、产品、销售、用药案例等方面向大家介绍了公司的基本情况,北京三浦百草绿色植物制剂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研发、制造、销售生物农药、植物营养及生物解决方案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营销网络遍布亚洲、美洲、欧洲及非洲,是全球天然杀虫剂领域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来自英国农业Xenex联合公司的Rob Fryatt先生向大家介绍了生物防治市场的机遇和挑战。他指出,因为东西方文化理解的不同,导致中国公司很难打开国际分销渠道,想要更快地融入国际市场需要企业在合作时做到三点,即保密、专有、签署合同。第一,中国企业在与客户交流前要遵守保密协议,交流过程中,分享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并要确保内容的安全性,做到双方平等,互相保密,建立信任;第二是排他性、独一性,找单独供应商,选择时要慎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第三是重视合同,注重契约性。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袁善奎副处长和大家分享了中国生物农药登记和应用情况报告,汇报了2016年生物农药的总体生产和登记情况。袁处长介绍目前我国农药中应用广泛、面积较大的生物源农药以农用抗生素为主,其次是昆虫病原菌。生物防治是综合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我国生物防治面积不到10%,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袁善奎强调,随着《新农药管理条例》的颁布,生物农药的发展将更加规范,在未来生物农药研发会更加受到支持和鼓励,农药登记管理体系更加科学完善,生物农药登记成本降低,周期缩短。
重庆重大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中康向与会人员作了关于杀虫真菌农药新剂型研制与应用技术的报告,并和大家介绍了公司现有的杀虫真菌农药液固发酵生产线和杀虫菌农药乳粉剂生产线。详细介绍了公司生产的真菌农药。
来自北京中保绿农科技集团的陈昶向大家介绍了中保集团的基本情况以及分享了公司主要生物农药产品——阿泰灵推广应用实践案例。阿泰灵上市两年多销售量达到300多吨,推广使用面积1000多万亩,在全国28个省区开展了试验示范,效果显著。
德国拜耳的田东兰博士指出,生物农药如今在欧美市场已经得到广泛使用,但在亚洲市场占有率依旧较小,用量大、高病、高虫防效不好、施药次数多等缺点使得生物农药的市场反应并没有化学农药好,但低残留、低毒、克服抗性问题依旧是生物农药的闪光点,对待生物农药如何扬长避短,提高市场的接受度是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邱德文就“生物农药的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与大家进行探讨。邱所长指出,我国没有制定明确的生物农药定义标准,主要参考FAO、美国等国际组织或国家的相关标准。目前国内生物农药中农用抗生素在占比最高,其次是农用抗菌素,植物源农药发展较快,研发的有效成分种类已占到生物源农药总数的30%;在产品数量上,苦参碱、印楝素、鱼藤酮、除虫菊素等仍是植物源农药的主干力量;除天敌昆虫外,每类生物源农药均有3-5个主打产品,其产品数量和产量均占到该类生物源农药的90%以上。
一直以来我国的生物农药研究开发与生产存在脱节现象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邱所长建议应该提倡和注重开展有实力的研究单位与龙头生产企业间产学研优势单位的产业联合,加大对产业联合的资助力度。针对生物农药产品开发应用中欠缺的问题,他提出可以整合科研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强化产品开发中核心共性技术的研究,以研究单位的技术实力,弥补生产企业的欠缺,让生物农药产业联盟真正引领本行业的发展,共同纠正生物农药研发中的发展不平衡,促进我国生物农药产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来自英国农业Xenex联合公司澳大利亚分公司的Peter May先生和大家分享了关于生物刺激剂方面的知识,他澄清生物刺激素、生物农药、生物化肥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定义和产品类型,很多时候产品的供应市场决定产品的定位,而不同的产品带来的益处又不尽相同,因此很难将产品单单归类成是生物刺激素或是生物农药,Peter May先生希望能够建立清晰的定义,使产品在法律法规上能够达到一致性,在法律影响方面得到确定性,这样才能更清晰地看到生物刺激素经济、贸易以及其他方面的效益,以期帮助投资方做出正确的投资。
记者小结:
随着人们对环保和健康的关注,高效、高毒的有机磷农药的使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高效、低毒、低残留是农药产业的发展方向。生物农药迎来春天,虽然当前国内农药市场上仍然存在一些阻碍生物农药行业发展的因素,但就长期来看,国家政策扶持逐步带动农民收入增长;行业整合起步,优势企业将脱颖而出;高毒农药削减,为生物农药腾出巨大空间,生物农药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本刊编辑部 陈萍 吴鸿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