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瓜霜霉病
介绍:黄瓜霜霉病苗期成株都可受害,主要为害叶片和茎,卷须及花梗受害较少。
霜霉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苗期发病,子叶上起初出现褪绿斑,逐渐呈黄色不规则形斑,潮湿时子叶背面产生灰黑色霉层,随着病情发展,子叶很快变黄、枯干。成株期发病,叶片上初现浅绿色水浸斑,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黄绿色转淡褐色,后期病斑汇合成片,全叶干枯,由叶缘向上卷缩,潮湿时叶背面病斑上生出灰黑色霉层,严重时全株叶片枯死。抗病品种病斑少而小,叶背霉层也稀疏。
症状:
黄瓜霜霉发病初期症状
黄瓜霜霉病的发病规律:黄瓜霜霉病靠气流和雨水传播。在温室中,人们的生产活动是霜霉病的主要传染源。黄瓜霜霉病最适宜发病的温度为16~24℃,低于10℃或高于28℃时较难发病,低于5℃或高于30℃时基本不发病。适宜的发病湿度为85%以上,特别在叶片有水膜时,最易受侵染发病。湿度低于70%,病菌孢子难以发芽侵染,低于60%,病菌孢子不能产生。
黄瓜霜霉病发病中期症状
病菌在保护地内越冬,翌春传播。也可由南方随季风传播而来。夏季可通过气流、雨水传播。在北方,黄瓜霜霉病是从温室传到大棚,又传到春季露地黄瓜上,再传到秋季露地黄瓜上,最后又传回到温室黄瓜上。
病菌为活体专性寄生真菌,种子不带菌,病菌主要靠气流传播,从叶片气孔侵入。霜霉病的发生与植株周围的温湿度环境关系非常密切,发生起始温度为16℃左右,而流行适温为20~24℃,且要求相对湿度在 85%以上。该病的蔓延速度很快,有人将其称为“跑马干”,一旦有了中心病株,只需3~4次的扩大再侵染,即可酿成大灾,因此防治此病的关键是尽早发现中心病株或病区。
黄瓜霜霉病发病晚期症状
防治黄瓜霜霉病的生物药产品: (1)5%多抗霉素(水剂):多抗霉素水剂是利用生物工程技术获得的肽嘧啶核苷酸类生物抗菌素中的L和M组成。适用于作物真菌病害的防治,是广谱的农用抗生素。对黄瓜霜霉病水稻稻瘟病防治效果显著。
使用方法:
①稀释800~1000倍液喷雾法施药;
②安全间隔期为7天,最多用药5次;
(2)1%蛇床子素:本品为植物源杀菌剂,蛇床子素作为母药加工而成,可有效防治黄瓜霜霉病在规定的用药量范围内对供试作物相对安全。
注意事项:
①于黄瓜霜霉病发病初期喷雾,效果最佳;
②霜霉病发病初期的亩用量为50~62.5ml;
③在无风或微风,没有露水的天气下喷施效果最佳,以免药剂漂移。
2、菠菜霜霉病
发病条件:分生孢子形成适温7~15℃,萌发适温8~10℃,最高24℃,最低3℃。气温10℃,相对湿度85%的低温高湿条件下,或种植密度过大、田间有积水及早播发病重。
防治技术:
(1)正确选地:耕层深厚、地势平坦、肥力均匀、pH值≤8.6,全盐含量不超过3毫克/千克,前茬未种过菠菜的地块。
(2)选用抗病品种:选用优质高产、适应性广、抗病性强、耐抽苔、商品性好的菠菜品种。
(3)温烫浸种:用52℃恒温水浸种20分钟,然后在常温下浸泡12小时,洗净晾干后播种。
(4)合理轮作倒茬:合理密植。重病区实行2-3年轮作,加强栽培管理,科学灌水,降低田间湿度。
(5)合理施肥:菠菜除施用氮肥外,应合理施用磷钾肥,尤其钾肥能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6)生物农药防治:发病期用0.3%苦参碱300倍+0.5%几丁聚糖植物诱抗剂,喷雾防治。该药高效、广谱、无公害对作物无药害、无残留,兼有防病杀菌促进植物生长一药三效的特点。也可使用枯草芽孢杆菌500~800倍、木霉菌2亿活孢子/克、5%多抗霉素300倍进行防治。
3、葡萄霜霉病
主要症状:葡萄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也能侵染新梢幼果等幼嫩组织。叶片被害,初生淡黄色水渍状边缘不清晰的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为褐色不规则形或多角形病斑,数斑相连变成不规则形大斑。天气潮湿时,于病斑背面产生白色霜霉状物,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发病严重时病叶早枯早落。
嫩梢受害,形成水渍状斑点,后变为褐色略凹陷的病斑,潮湿时病斑也产生白色霜霉。病重时新梢扭曲,生长停止,甚至枯死。卷须、穗轴、叶柄有时也能被害,其症状与嫩梢相似。
幼果被害,病部褪色,变硬下陷,上生白色霜霉,很易萎缩脱落。果粒半大时受害,病部褐色至暗色,软腐早落。果实着色后不再侵染。
发生规律:葡萄霜霉病菌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越冬,或随病叶残留于土壤中越冬。次年在适宜条件下卵孢子萌发产生芽孢囊,再由芽孢囊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自叶背气孔侵入,进行初次侵染。经过7-12天的潜育期,在病部产生孢囊梗及孢子囊,孢子萌发产生游动孢子进行再次侵染。孢子囊萌发适宜温度为10℃~15℃。游动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8℃~24℃。秋季低温,多雨多露,易引起病害流行。果园地势低洼、架面通风不良树势衰弱,有利于病害发生。
发病条件:病菌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可存活l-2年。翌年春季萌发产生芽孢囊,芽孢囊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寄主叶片上,通过气孔侵入,菌丝在细胞间隙蔓延,并长出圆锥形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养料,然后从气孔伸出孢囊梗,产生孢子囊,借风雨进行再侵染。病害的潜育期在感病品种上只有4-13天,抗病品种则需20天。秋末病菌在病组织中经藏卵器和雄精器配合,形成卵孢子越冬。
气候条件对发病和流行影响很大。该病多在秋季发生,是葡萄生长后期病害,冷凉潮湿的气候有利于发病。病菌卵孢子萌发温度范围13~33℃,适宜温度25℃,同时要有充足的水分或雨露。孢子囊萌发温度范围5~27℃,适宜温度10~15℃,并要有游离水存在。孢子囊形成温度13~28℃,15℃左右形成孢子囊最多,要求相对湿度95~100%。游动孢子产出温度范围12~30℃,适宜温度18~24℃,须有水滴存在。试验表明:孢子囊有雨露存在时,21℃萌发40~50%,10℃时萌发95%;孢子囊在高温干燥条件能存活4-6天,在低温下可存活14-16天;游动孢子在相对湿度70~80%时能侵入幼叶,相对湿度在80~100%时老叶才能受害。因此秋季低温、多雨易引致该病的流行。
防治方法:
1、清除菌源,秋季彻底清扫果园,剪除病梢,收集病叶,集中深埋或烧毁。
2、加强果园管理,及时夏剪,引缚枝蔓,改善架面通风透光条件。注意除草、排水、降低地面湿度。适当增施磷钾肥,对酸性土壤施用石灰,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选用无滴消雾膜做设施的外覆盖材料,并在设施内全面积覆盖地膜,降低其空气湿度和防止雾气发生,抑制孢子囊的形成、萌发和游动孢子的萌发侵染。
4、调节室内的温湿度,特别在葡萄坐果以后,室温白天应快速提温至30℃以上,并尽力维持在32~35℃,以高温低湿来抑制孢子囊的形成、萌发和孢子的萌发侵染。下午4时左右开启风口通风排湿,降低室内湿度,使夜温维持在10~15℃,空气湿度不高于85%,用较低的温湿度抑制孢子囊和孢子的萌发,控制病害发生。
5、避雨栽培:在葡萄园内搭建避雨设施,可防止雨水的飘溅,从而有效切断葡萄霜霉病原菌的传播,对该病具有明显防效。
6、生物防治:可以使用0.3%丁子香酚可溶液剂和1.5%苦参碱可溶液剂,1.5%苦参·蛇床素、28%波尔多液、0.5%几丁聚糖植物诱抗剂、枯草芽孢杆菌500~800倍、木霉菌2亿活孢子/克、5%多抗霉素300倍进行防治。
本刊编辑部 赵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