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机茶园的生态环境质量
有机茶园基地建设是有机茶生产的基础,有机茶园是采用与自然和生态法则相协调种植的茶园,其生产技术的应用强调使茶园的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机茶园基地可以是常规茶园的转换,也可以是荒芜茶园的改造恢复,或是新种植茶园。有机茶园必须符合生态环境质量,要求远离城市和工业区以及村庄与公路,以防止城乡垃圾、灰尘、废水、废气及过多人为活动给茶叶带来污染。茶地周围林木繁茂,具有生物多样性;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土质肥沃。具体要求:
1、茶地的大气环境质量应符合GB3095-1996中规定的一级标准的要求;
2、茶地的灌溉水质量应符合GB5084-1992中规定的旱作农田灌溉水质要求;
3、茶地的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l5618-1995中规定的I类土壤环境质量,主要污染物的含量限值(mg/kg)为:镉Cd≤0.20,汞Hg≤0.15,砷As≤15.00,铜Cu≤50.00,铅Pb≤35.00,铬Cr≤90.00。
(二)有机茶园的土壤要求
有机茶园土壤要求自然肥力高,土层深厚,土体疏松,质地砂壤,通透性能良好,不积水,营养元素丰富而平衡,其具体指标要求见下表。
有机茶园土壤要求:
项 目
|
指 标
|
有效土层
|
大于80厘米
|
有机质含量(0~45厘米平均)
|
大于15克/千克
|
全氮含量(0~45厘米平均)
|
大于0.8克/千克
|
有效氮含量(0~45厘米平均)
|
大于80毫克/千克
|
有效钾含量(0~45厘米平均)
|
大于80毫克/干克
|
有效镁含量(0~45厘米平均)
|
大于40毫克/千克
|
有效磷含量(0~45厘米平均)
|
大于10毫克/千克
|
有效锌含量(0~45厘米平均)
|
l~5毫克/干克
|
交换性铝含量(0~45厘米平均)
|
3-5厘摩尔(1/3A13+)/千克土
|
交换性钙含量(0~45厘米平均)
|
小于5.0厘摩尔/千克土
|
土壤pH值
|
4.5~6.5
|
土壤容重(表土)
|
1.0~1.2克/厘米3
|
土壤容重(心土和底土)
|
1.2~1.4克/厘米3
|
土壤孔隙度(表土)
|
50~60%
|
土壤孔隙度(心土和底土)
|
45~55%
|
透水系数(0~45厘米平均)
|
10~3厘米/秒
|
(三)有机茶园的生态环境保护
有机茶园与常规农业区之间必须有隔离带。隔离带以山、河流、湖泊、自然植被等天然屏障为宜,也可以是道路、人工树林和作物,但缓冲区或隔离带宽度应达到100米左右。如果隔离带上种植的系作物,必须按有机方式栽培。对基地周围原有的林木,要严格实行保护,使它成为基地的一道防护林带。若基地周围原有的林木稀少,要营造防护林带。对茶园中原有的树木,只要对茶树生长无不良影响,应当保留并加以护育,使之成为茶园的行道树或遮荫树。茶园中原有树木稀少的,要适当补种行道树或遮荫树。在山坡上种植茶树,山顶、山谷、溪边须留自然植被,不得开垦或消除。在坡地种植茶树要沿等高线修梯田进行栽种,对梯地茶园梯壁上的杂草要以割代锄,或在梯壁上种植绿肥、护梯植物。新建茶园坡度不超过25度,原则上不用平地发展茶园。
(四)常规茶园向有机茶园转换
若常规茶园的生态环境质量符合有机茶标准,经24-36个月的转化期,可以从常规茶园转化为有机茶园。在转换期间,按有机茶标准的要求进行有机种植,不使用任何禁止使用的物质。同时,生产者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完善的、可操作的转化方案,该方案包括:
1、茶园及其栽培管理前三年的历史情况;
2、保护和改善茶园生态环境的技术措施;
3、能持续供应茶园肥料、增加土壤肥力的计划和措施;
4、防治和减少茶园病虫害的计划和措施。
经有机认证机构认证,可以颁发“转换期有机茶”证书。在转化计划执行期间,有机认证机构将对其进行检查,若不能达到颁证标准要求,将延长转化期。生产者的第一块茶园获得有机颁证后,其余的茶园原则上应在三年内全部转换成有机茶园。已转换的有机茶园不得在有机茶园和常规茶园之间来回反复。荒芜三年以上重新改造的茶园可视为符合最低要求而减免转化期,新开垦荒地种植的茶园也可减免转化期,可以直接申请认证。如果有可以信服的证明材料证明近三年内的生产管理技术符合有机茶标准最低要求,可以申请认证。
(五)有机新茶园的发展
1、茶园规划
(1)道路系统的设置。为使茶园管理和运输方便,茶园中需设置主道、支道和步道,并相互连接成网。主道连接各个作业区和初制所,是输送肥料、鲜叶的主要道路,一般路宽6~7米。支道贯穿各片茶园,与主道连接,是为手扶拖拉机等小型车辆送肥入园而设置的,路宽3~5米。步道是为茶园管理人员进出茶园而设置的,又是茶园分块的界限,路宽一般在1.5~2.0米。
(2)排水系统的设置。在茶园上方与山林交界处设置等高隔离沟,拦截山林洪水,防止冲毁茶园,两端与自然山箐相连;利用自然山箐顺坡设置纵排水沟,并接通池塘、水库等蓄水库。如当地降雨量多,茶园坡面长而陡,在茶园中每隔30~40行茶树等高设置横沟,两端与纵排水沟相连,可蓄积雨水,并排泄茶园中多余雨水。
(3)茶园地块划分。发展新茶园要求集中连片,面积在500~1000亩,坡度在25度以上的划为林地。茶块面积以不超过10亩,茶行长度以50米左右为宜,依地形而定。
(4)坡地茶园的等高梯级设计。坡地茶园宜开成等高梯级茶园,梯面宽度不低于1.5米。
(5)防护林及遮荫树的设置。科学合理地在茶区和茶园四周及道路水沟两旁种植防护林和行道树。选择枝叶繁茂,有经济价值的速生树种,如:板栗、核桃、油桐、樟树、油茶、桤叶树、杉树、杉松、银杏等,各地可结合实际,选择适合当地栽种的经济树种,还需根据树种树冠大小确定行株距。
在茶园中种植遮荫树,可选择树种矮小的速生经济树种,如:桔子、柚子、李子、樟树等,行距×株距:10×5m,每亩种植6~8株左右。使整个茶区园林化,形成不同层次的主体结构和复合生态系统。
2、茶园开垦
园地开垦前,要清理地面,刈除杂草,清除石头、树桩、土堆等,进行土地平整。
按有机茶园模式建成梯形等高茶园,种植沟深×宽:50×60cm,由下往上开沟,杂草及表土回沟,亩施2000~3000千克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或经认证的商品有机肥200~300千克/亩,钙镁磷肥150千克/亩,作为茶园底肥。
3、茶树种植
(1)有机茶园栽种品种应适合当地的环境条件,并表现出多样性,根据生产需要考虑品种搭配,优先使用无性系良种和抗逆性强的品种。现在推广使用的茶树良种主要有:云抗10号、云抗14号、云抗27号、云抗37号、云抗43号、长叶白毫、云选九号、73-8号、73-11号、76-38号、矮丰、云瑰、云梅等13个无性系良种,3个有性系国家级良种:即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和勐海大叶种。其他还有一些地方群体良种,如:宝洪茶、景谷大白茶、昭通苔茶等。
禁止使用基因改良工程生产的种子、种苗,引进茶苗、种子应严格按GB111767-1989《茶树种子和苗木》标准检疫(见下表)。
茶苗检验取样数:
总株数
|
取样株数
|
5000~10000
|
50
|
10001~50000
|
100
|
50001~100000
|
200
|
>100000
|
300
|
(2)种植方式:以单行条栽或双行条栽为宜,其中单行单株条栽:株距20~25cm,约2000株/亩。双行单株条栽:小行距×株距:30×30cm,约3300株/亩。大行距应达到150cm。
(3)茶苗种植:根据我省气候特点,茶苗移栽在6月初-7月中旬进行。移栽时,按一定的株行距拉线打塘施足底肥。尽量多带土,减少伤根。移栽时根际土壤要压实,浇足定根水,保证全苗、壮苗。
4、苗期管理:
(1)根据天气情况,成活前每5-7天浇水一次,防止干旱;
(2)行间铺草或种植绿肥,防止杂草生长和水土流失;
(3)冬季培土壅根,根部铺草防冻;
(4)浅耕松土,勤除杂草,防止草荒,严禁喷施除草剂;
(5)如有缺苗及时补苗,防止缺株断行。
(6)及时定剪,留苗高15cm左右。
(六)低产茶园改造
1、树冠改造。通过不同程度的修剪和培养进行树冠更新。修剪时间(包括深修剪、重修剪与台刈等),以茶树养分积累多对新梢生育有利和经济效益高为主要依据。我省茶区以5月为宜,同时进行茶园深耕施肥,促进根系的更新与新梢生长,提高茶树更新效果,有利于培养“优化型”树冠。
2、园地改造。主要采用补植缺株,整修梯坎,挑培客土或深耕、铺草、施肥等措施改良土壤,因地制宜地修建园道,排蓄水沟(池)和植树造林,改善茶树生态环境。部分树势衰老、品种混杂的低产茶园,则宜“换种改植”,重新规划种植无性系良种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