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源农药是指直接利用或提取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等制成具有杀虫或杀菌作用的活性物质,其有效成分来源于植物体的农药。植物源农药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具有对环境友好、毒性普遍较低、不易使病虫产生抗药性等优点,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优先选用的农药品种。如何科学使用植物源农药应掌握以下要点:
(1)对症下药。中医理论强调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植物源农药与中药有相似之处。尽管许多植物源农药具有较为广泛的生物活性,可同时防治多种虫害或病害,但植物源农药不是“神药”,每一种植物源农药都有其最擅长的防治对象。比如,鱼藤酮和除虫菊素均可以防治红蜘蛛和菜青虫,但是在相同条件下,鱼藤酮对红蜘蛛的活性要比对菜青虫的活性高,而除虫菊素对菜青虫的活性要比对红蜘蛛的活性高。因此,当作物上发生红蜘蛛为害时,优先选择用鱼藤酮进行防治,而当作物上有菜青虫为害时,优先选择除虫菊素。一般情况下,在选择植物源农药时,要选择正规生产厂家的合格产品,要注意看该产品包装上的使用说明,注意它登记的主要防治对象是否与要防治的病虫草鼠害相吻合。在多种病虫害混合发生时,可有针对的选择几种植物源农药进行混用或与其他生物源农药混合使用,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2)防病于未然。植物源农药没有化学农药那样高效,其杀虫防病作用速度也相对缓慢,其特点是作用方式特殊,除了具有杀虫防病的作用外,往往还具有调节植物抗病(虫)能力的作用,因此,用植物源农药防治病虫害,应根据它的特点,选择好用药时期,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一般而言,使用植物源杀虫剂防治虫害应采用遵循“治早、治小”的原则,即在虫害发生初期,大多数害虫处于低龄幼虫时用药。用植物源杀菌剂应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则,尽可能在发病前和发病初期用药,这样既可以起到防虫治病的作用,又可以让作物强身健体,提高作物自身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3)适时适量。除了植物源农药品种、用药时期选择是否得当以外,在使用植物源农药防治病虫害时,一些小的细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植物源农药药效的发挥。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大多含量较低,在阳光下和空气中容易分解,因此选择傍晚喷药或阴天喷药的防治效果往往比在大太阳照晒下喷药的防治效果好。另外,植物源农药大多不具有内吸作用,只能杀死接触到的害虫和病菌,因此植物源农药大多适合于常量喷雾,而且喷雾要周到均匀,不宜采用低容量喷雾或超低容量喷雾。
(4)二次稀释。在配药的时候,可先将把植物源农药用少量的水混合均匀后倒入药桶中,再加入剩余的水搅拌均匀。或者先往药桶里加上三分之一的水,倒入药剂搅拌均匀后放置5min,再把剩余的水加到药桶里搅拌均匀后喷雾,这种配药方法称为‘二级稀释法”。这样配出来的药液中药和水混合均匀,防治效果自然会更好。另外,在配药的是时候水的温度也很重要,冬季或北方寒冷地区,特别是在设施农业区施药,通常水温应当在20℃以上,配药温度低于20℃,药效会明显下降。对于喷雾时难以湿润的植物,配药时加入适量的洗衣粉可以显著提高药剂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