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是块茎繁殖,可入药,性平味甘,可以治胃痛、痄肋、痈肿等疾病。作为食物,其保存周期不宜太长,一定要低温、干燥、密闭保存。(注:幼芽有轻微毒性),有证据表明,马铃薯的维生素C含量是苹果的4倍左右。那么我们在种植期间常见病虫害有哪些呢?
一、晚疫病
晚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且危害较重。不抗病的品种在晚疫病流行时,产量可损失20%—50%,窖藏损失轻者5%—10%,重者30%以上。
病害症状:植株被病菌侵染时,首先在叶片的顶端或边缘发生淡褐色的病斑,病斑外围是黄绿色,为水渍状斑点,湿度高时,病斑边缘有白色稀疏的霉轮,叶背面白霉更清楚。严重时病斑可扩展到主脉或叶柄,使叶片萎蔫下垂,最后整个植株变黑枯死,呈湿腐状。块茎被感染后,表皮下陷呈现褐色,薯肉变为铁锈色,与其它病菌共同侵染后变软腐烂。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晚疫病病菌孢子能趁水湿从叶背气孔或块茎表皮皮孔侵入组织,而后发展成病斑。阴雨、晨露使叶片水湿,是病菌孢子入侵的机会。病菌发育的适宜温度是24℃ (最高30℃,最低10℃),最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为饱和湿度,土壤一般不传病。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及流行主要是种薯带菌,在高温高湿度条件下,形成中心病株,蔓延扩散而造成危害的。
防治方法:种植抗病品种。主要有晋薯7号、晋薯8号、系薯1号。播前严格淘汰病薯。药剂防治。发现中心病株及时喷施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每10天左右喷一次,2—3次即可控制病害发展。厚培土,使病菌不易进入土壤深处,以减少块茎发病率。
二、环腐病
环腐病发生比较普遍,严重的地块可减产30—60%,还在贮藏期间,就会造成大量腐烂损失。
病害症状:环腐病细菌主要在植株和块茎的维管束中发展,使组织腐烂。病株在开花期前后病症明显,部分枝叶萎蔫,下部叶从边缘变黄并向内卷曲,枝叶慢慢枯死。块茎发病严重时,薯肉一圈腐烂,呈棕红色,用手指挤压,则薯肉和皮层分离。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种薯带病是主要的病源。尤其是切种播种,病薯可通过切刀把病菌传给健康块茎。病菌还可由运输工具如草袋、筐和机具传播给健康块茎。但土壤并不传病。环腐病菌生长最适宜温度是20—23℃,田间发病的适宜温度是18—20℃,土壤温度超过31℃病害受抑制。
防治方法:种植脱毒薯。用小型种薯实行整薯播种。播前淘汰病薯。切块的刀用酒精或火焰消毒。选用抗病品种。
三、黑胫病
黑胫病在北方和西北地区较为普遍。植株发病率轻者占2—5%,重的可达50%左右。病重的块茎,播种后未出苗即烂掉,有的幼苗出土后病害发展到茎部,也很快死亡,所以常造成缺苗断垄。
病害症状: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带病块茎生长的幼苗植株矮小,茎秆变硬、节间短,叶片发黄并向上卷曲,茎基部腐烂而死亡,受害植株,因茎的基部变黑腐烂很易拔起。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主要通过带病的种薯传病,病菌可由切刀传病,也可以从块茎皮孔侵入组织后发病。病株结构的块茎,病菌从匍匐茎进入块茎,并首先在脐部组织发生腐烂,而后延伸使整个块茎腐烂。植株发病率和土壤湿度成正比。
防治方法:使用无病种薯。播种前淘汰病薯。选排水条件好的土地种植。用0.1%的升汞溶液浸种20分钟左右,或用0.2%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0—30分钟,而后取出晾干播种。收获、运输、装卸过程中防止薯皮擦伤。贮藏前使块茎表皮干燥,贮藏期注意通风,防止薯块表面出现水湿。
四、软腐病
软腐病常引起马铃薯生育后期和贮藏期的块茎腐烂,造成丰产不能丰收。
病害症状:马铃薯茎、叶及块茎都能受害。植株上的病斑是暗褐色条斑,严重时茎髓部腐烂,形成中空而倒伏。块茎发病后,表皮呈淡褐色,严重时软化腐烂,叶液发出特殊的臭味。常见的马铃薯生育后期和贮藏期间薯块腐烂现象,大都是由软腐病引起的。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软腐病是一种细菌病害,病菌发病的适宜温度为32—33℃,最高40℃,最低0—3℃。病菌在土壤中存活的时间较长,可生存3年多,且喜潮湿,怕干燥。病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在高温多湿的条件下,自伤口侵入引起腐烂。
防治方法:严格淘汰病薯,选择无病、无机械损伤、无碰撞薯块作种。加强中耕培土,注意田间排水及通风。喷硫酸铜液 (0.5公斤硫酸铜兑水500公斤)或等量的波尔多液。
五、病毒病
马铃薯病毒病是一个包括许多种病毒病的综合名称。各地普遍存在的病毒病和各类病毒,虽有十几种,而主要危害马铃薯的病毒只有x、y、A、S、M、PLRV病毒。类病毒只有一种 (PSTV病毒),它是造成马铃薯退化的根本原因,一般使马铃薯减产20—50%,严重时达80%以上。
病害症状:植株矮小、瘦弱,叶片皱缩、卷曲、变黄,叶脉坏死,块茎纺锤状,结薯少而小,产量低。
防治方法:使用脱毒种薯。防治蚜虫传毒,喷药防蚜,拔除病株。
六、蛴螬
生活习性和为害症状:蛴螬为金龟子的幼虫。金龟子种类较多,各地均有发生。幼虫在地下为害马铃薯的根和块茎。可把马铃薯的根部咬食成乱麻状,把幼嫩块茎吃掉大半,在老块茎上咬食成孔洞,严重时造成田间死苗和毁灭性的灾害。
金龟子种类不同,虫体大小不等,但幼虫均为圆筒形,体白、头红褐或黄褐色,尾灰色。虫体常弯曲成马蹄形。成虫产卵土中,每次产卵因食量多寡而不同,少者16—30粒,多的100粒左右,9—30天孵化成幼虫。幼虫冬季潜入深层土中越冬,土温在13—18℃时为蛴螬活动高峰期。当土温达5℃时,即转入越冬期,越冬深度多为23—50厘米。金龟子繁殖一代需要1—2年,幼虫期有的长达400天。蛹期一般为20多天即羽化,成虫出土适宜温度是日平均气温12.4—18℃。10厘米土温日均温度13.8—22.5℃之间。没有这样条件,成虫基本不出土。
防治方法:施用农家肥时,要经高温发酵,使肥料充分腐熟,以杀死幼虫和虫卵。药剂拌种,用种衣剂拌。施用辛拌磷或3911拌毒谷等。
七、地老虎
生活习惯和为害症状:地老虎为夜盗蛾,以幼虫为害作物,又称切根虫。地老虎有许多种,为害马铃薯的主要是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和大地老虎。地老虎是杂食性害虫,各地均以第一代幼虫为害春抪作物的幼苗,严重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重播,1—2龄幼虫为害幼苗嫩叶,3龄后转入地下为害根、茎,5—6龄为害最重,可将幼苗茎从地面咬断,造成缺苗断垄,影响产量。
地老虎一年可繁殖数代。每头雌蛾可产卵400—1000粒,土壤肥沃而湿润的田里产卵多,产卵后7—13天孵化成幼虫,幼虫6个龄期平均40天。成虫除大地老虎外均有强烈的趋化性,昼伏夜出,对黑光灯趋性强。地老虎发生数量和为害程度,受多种生态因素的综合影响,适宜的温度、土壤含水量在15—20%的地区,旱作地区植被较多的地块发生较重。
防治方法:清除田间、地边杂草,使成虫产卵远离本田,减少幼虫为害,并在作物幼苗期结合松土清除出内外杂草。沤肥或烧毁,可消灭大量卵和幼虫。诱杀成虫。用黑光灯、糖、醋、酒、诱蛾液诱杀成虫。用毒饵诱杀。以8%的敌百虫可湿性粉剂500克加水溶化后和炒熟的菜籽饼或秕谷20千克拌匀,或用灰灰菜等鲜草约80千克,切碎和药拌匀作毒饵,于傍晚撒在幼苗根的附近地面上诱杀。用毒土防治。用75%辛硫磷1斤,加水少量,喷拌细土250—350斤或辛拌磷1斤拌细土20斤顺垄底撒施在苗根附近,形成2寸宽药带,每亩撒毒土40斤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