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病是草莓种植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露地和保护地都有发生。由于温室内温、湿度条件更适合于该病的发生,因此,该病在温室栽培上的发病程度要比露地严重的多。
一、识别诊断
主要危害叶、花、果实和果柄,但以老叶及膨大期的果实发病为主,匍匐茎上发病少。叶片发病初期,叶背局部出现薄霜状白色粉状物,以后迅速扩散乃至扩展到全株。随着病势加重,叶片向上卷曲,呈汤匙状,叶片上发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开始萎缩,最终整个叶片焦枯死亡。花蕾、花感病后,花瓣变为红色,花蕾不能开放。果实染病后,果面覆盖一层薄的白色粉状物,果实停止增长,着色变差,失去商品价值。
二、发病规律
白粉病以病原菌在地上或草莓老残叶上越冬。主要依靠带病的草莓苗木进行传播,气候条件决定病害的流行程度。日光温室草莓则以残留的病菌和种苗带菌等途径进行侵染和传播。草莓白粉病属于低温型病害,病菌侵染适宜温度为15~20摄氏度,低于5摄氏度和高于35摄氏度不易发病,干燥及高湿的条件都能造成病害蔓延。孢子多在晴天午后大量飞散传播,有水滴的情况下病原孢子不能发芽,因此降雨可抑制孢子飞散。该病在温室内发病严重。
三、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栽植无病毒种苗
草莓不同品种对白粉病的抵抗力不同,宝交早生、哈尼、全明星等品种抗白粉病能力较强,而丰香、章姬等品种则易感染此病。因此生产中可以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栽植。此外,还要选择无病毒壮苗进行栽植,以切断病害发生的传播链。
②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密植,保证通风透光;增施有机肥,适当控制氮肥用量,防止植株徒长;冬季及时清除菌源,夏季及时摘除老、残、病叶,集中深埋销毁;雨后及时排水。
③化学防治
白粉病一旦发生,很难根除,因此要以预防为主。定植前,彻底喷洒一次杀菌剂,定植后要定期打药预防。预防的药剂可选用硫黄悬浮剂。发病初期,可喷施25%的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3000~5000倍液、40%的氟硅唑(福星)乳油6000倍液或70%的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等。如果发病较重,可在第一次用药后7~10天再喷一次。露地栽培防治时期在开花前的匍匐茎发生期,保护地栽培在花期前后,但花期不能喷施农药,否则容易产生药害,造成畸形果比例增加。
另外,保护地栽培时可以采用硫黄熏蒸罐预防白粉病,还可以起到兼治螨类害虫的作用。方法是:在棚内每100平方米安装一台熏蒸器,熏蒸器内盛20克含量99%的硫黄粉,在傍晚大棚盖帘后开始加热熏蒸。隔日一次,每次4小时,期间注意观察,硫黄粉不足时再补充。熏蒸器垂吊于大棚中间距地面1.5米处,为防止硫黄气体硬化棚膜,可在熏蒸器上方1米处设置一个伞状废膜用于保护大棚膜。熏蒸器温度不能超过28℃,以免亚硫酸对草莓产生药害,夜间棚内温度不能超过20℃,否则要酌情减少药量。
温馨提示:
白粉病是一种对药剂较易产生抗性的病害,在生产中应做到轮换交替用药(尤其是氟硅唑乳油),每次施药间隔期以7~10天为宜。棚室内草莓对药剂非常敏感,各种药剂要按低限浓度喷施,同时不得与其他药剂、微肥混用,避免产生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