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1938年7月生,籍贯浙江嵊州,中国工程院院士。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化学系,同年入复旦大学遗传研究所攻读研究生课程。1964年后一直在上海市农药研究所、化工部上海生物化工研究中心工作,曾任研究室主任、总工程师、所长,首届中国化工学会生物化工委员会副主任及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化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各类奖项二十余项。199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2年获杜邦科技创新奖、上海市“科技功臣”称号,2002年获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2007年获中国农药工业杰出成就奖,2010年获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调入浙江工业大学,2000年12月到2005年3月任浙江工业大学校长,2005年4月起任浙江工业大学名誉校长。
研究方向:生物化工、生物农药
(1)生物农药产品的研发;
(2)生物催化在化工产品生产中的应用。
长期从事生物化工及生物农药的开发研究,曾承担“七五”“八五”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国家“973”课题“候选农药的化学多样性与生物合理性”,国家“863”课题“生物制造过程集成及清洁生产”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
先后主持开发了井冈霉素、7051(阿维菌素)、浏阳霉素(杀螨抗生素)、杀虫丁(生物杀虫剂)等生物农药产品,为我国生物农药工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他对井岗霉素的发现开拓了我国生物农药研究的新阶段。他带领团队在井冈山地区找到了新的菌株对水稻纹枯病菌有特效,取名为“井岗霉素”。经过生理生化研究,与日本有效霉素比较有所差异。井岗霉素的开发成功和进一步产业化,成本低、防效高,已成为现今我国防治水稻纹枯病最重要的药剂。近年他还主持完成了微生物催化法生产丙烯酰胺研究,建立了我国第一套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大宗化工原料的工业化装置,开创了我国生物催化在化工行业大宗产品中应用的先河,为我国生物农药和生物化工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日本研修期间和日本理化研究所建立了关于农用抗生素开发的长期国际合作关系,任中方负责人,成为改革开放后国家科委最早的一批实质性的科技合作项目,先后发现了七个新的农用抗生素。
来源:南开大学李芳、李正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