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甘膦是世界最大宗的除草剂类农药品种,全球草甘膦原药需求量接近60万吨。2008年年初由于国内草甘膦市场受国际市场需求短期内急剧增加的拉动,导致草甘膦价格一路飞涨,上演了一出草甘膦神话。在暴利诱惑下,投资资本大量进入草甘膦生产行业,国内众多农药生产企业纷纷上马草甘膦生产装置,导致国内草甘膦原药生产产能在半年多的时间内迅速扩张近三倍。2008年末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石油价格暴跌,生物质燃料的需求下降,大量用于燃料乙醇汽油的抗草甘膦转基因玉米的种植面积下降,导致全球市场草甘膦原药需求在2009年下降。产能的过剩和需求的下降两大因素导致2009年草甘膦市场价格一路下跌,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国内大部分没有完整产业链支撑、技术优势不明显、能耗成本偏高的草甘膦原药生产装置由于开工生产成本高于市场价格,长期处于停产状态或半停产状态。根据最近在杭州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草甘膦高峰论坛上获得的信息,目前国内草甘膦行业分化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草甘膦为主导产业,把草甘膦原药制造作为一项事业来推进扩张的企业,一类是草甘膦作为其众多农药品种中的一个品种,上马草甘膦生产装置本身是一种投机行为,把草甘膦作为投机型产品。前者企业数不多,在产业链建设、技术进步方面投入较大,经过2009年的逆市而上,依靠技术、资源、产业链配套完善体现出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在这场草甘膦行业洗牌中脱颖而出。这类型企业数量少,但装置规模都在年产4万吨草甘膦原药以上,环保设施完善,管理规范,质量稳定,其特征是即使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下仍能保持较高的开工率,是市场价格的主导者。后者装置规模普遍在年产2万吨原药以下,属于短平快抢市场机遇建起来的装置,没有配套的产业链,其他配套设施也不完善,成本竞争力较弱,这类企业在目前的竞争环境下是没有投机空间的。这类草甘膦原药生产企业数量众多,目前难以开工,处于观望状态,不少草甘膦原药生产装置已改线生产其它农药原药品种,退出草甘膦生产行业。 对一个供大于求的过剩产业来说,洗牌在所难免,产能向成本优势企业集中,这也是从国内柠檬酸、维生素C等类似原药产品的发展进程中看到的必然结果。这种结果已经显现出来,目前尚能保持较大负荷开工的草甘膦生产企业寥寥无几,都是国内综合竞争力排位前列的规模化草甘膦生产企业。这些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等待行业洗牌彻底结束后,其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将加强,发展潜力巨大。因为从长远观点看,随着全球石油价格的稳步上升,带动了抗草甘膦玉米种植面积的回升,世界对草甘膦的刚性需求是在稳步增加,专家预计2010年比上年增长6%,如果石油价格突破100美元/桶,将拉动草甘膦原药需求增长到10%。 在低迷的市场形势下,加速了国内优势草甘膦生产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进步,在成本控制方面精耕细作,使国内草甘膦优势生产企业的总体生产成本有明显下降,在与国外同行的竞争中占据明显的成本优势,使中国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草甘膦原药制造基地。但中国草甘膦生产企业要真正做大做强,还需要走出国门,把原药成本优势转化为制剂终端市场优势,打造几个世界有影响的草甘膦制剂品牌,使中国造草甘膦制剂洒满世界的每个角落。 业界普遍认为,草甘膦出现08年暴利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其回归理性和良性发展轨道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少数几家优势生产企业凭据其远远超过其他企业的制造成本优势,完全可以达到操控市场抑制市场再度陷入混乱的境界,通过市场价值规律的优化合理配置,给投机者留下的可操作空间越来越小。草甘膦原药市场出现大起大落现象发生的几率变小,巨大而稳定的市场需求会给国内大规模化的草甘膦优势生产企业带来良好的发展前景,这是草甘膦行业发展轨迹的必然结果,这种格局预计在今年四季度就会完全体现出来,值得大家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