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8日,在第八届中国农药国际市场开拓交流会(2024 CPEW)上。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研究员严端祥以“我对当下农药出口困境的认识”为题,从个人视角出发做了中国农药出口新动向政策指引下的机遇与挑战主题报告,深刻分析了中国农药出口现状及困境,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农药出口现状及成因分析
1.1 当前农药出口现状
中国农药产业自2011年至2019年经历了显著的成熟与成长,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稳健的行业。到了2019年,农药产业已从先前的波动中稳定下来,达到了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2019年的稳定态势视作常态,并以此作为衡量后续发展的基准。2020年之后,全球疫情的爆发及其后续影响,给农药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转变。在这充满变数的4年中,农药产业经历了剧烈的波动,尤其是在出口收入和价格指数上,波动情况异常剧烈,许多产品的价格甚至一度跌破了2019年的水平。对比2022年和2023年与2019年的情况时,这种剧烈的起伏现象尤为突出。
产业的这种剧烈波动无疑对长期稳定发展构成了阻碍。从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当前形势的严峻性。这些波动不仅在2023年造成了巨大影响,甚至到了2024年仍在持续。
面对当前的波动,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主要包括生产、流通和使用3个环节分析:
生产环节:近两年的生产成本,包括原材料和人力成本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出现大幅波动。产品质量也在持续提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自2020年以来,尤其是2021年、2022年和2023年,中国农药产能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呈现出急剧增长的态势。与2019年相比,产能增加了60万吨(折百量),而产能急剧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导致当前问题的关键因素。
流通环节:运力充足、价格平稳、通关流程顺畅,未出现2021年那样的运力紧张和价格飙升现象,整个流通过程维持了基本稳定。
使用环节:无论是全球范围还是单一国家,农药的使用量总体上保持稳定,变化不大。这种稳定性保障了农药市场不会经历剧烈波动。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疫情还是诸如俄乌冲突、巴以战争等国际事件,都未对农药的使用量或全球农业供需关系造成根本性的影响。
综合来看,尽管自2022年10月开始,农药产业遭遇了大起大落,但这主要是由于外部因素的显著影响,而非产业内部问题。面对这些挑战,必须深入分析并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以确保产业能够恢复稳定并持续发展,从而迎接行业的下一个繁荣期。
1.2 农药出口困境的成因分析
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农药产业的发展?以下是3个关键方面的考量:
首先,全球经济衰退对农药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全球经济的紧缩导致消费能力下降,无论是从国内还是整个国际上看,甚至所有行业都难以独善其身。
其次,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严重扰乱了农药供求关系的稳定性。自2020年以来,中国农药销售量急剧增长。与2019年相比,2021年的销售量增加了55万吨,而在随后的两年中,这一数字更是接近60万吨。这种突然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国外疫情的蔓延影响了多国的生产,而中国的生产则迅速回复并基本保持稳定。这导致大量订单流向中国,2021年的出口量达到了153万吨。体现了中国农药产业对全球农业的重要贡献,也暴露了供求关系的变动。到了2022年,俄乌冲突的影响成为主要因素,特别是在欧洲,对能源的恐慌情绪导致对中国农药的大量采购和价格飙升,出口额达到了1,516亿人民币的历史高峰。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关系,逐渐造成了产业整体的大起大落。
最后,产能的急剧增加导致无序竞争、竞相压价,进一步损害了农药产业的经济效益。按照预期,2022年10月份之后,采购活动应有所放缓,直到2023年的9月或10月才逐步回升。然而,2023年依然出现了大量采购,出口量达到了150万吨。究其原因,是由于在此之前的两年农药价格高企,市场在两年内积累了3年的库存。由于生产量巨大,加之农药较长的保质期,2023年价格大幅下降甚至腰斩的时候,市场采购活动仍在继续。
总体来看,这3年中,由于价格波动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供求关系的平衡被打破,导致了产业的大起大落。如果这种平衡关系仅仅是被单一因素打破,恢复起来相对容易。但当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时,它会延长产业波动的周期,使得所谓的“冰霜期”更加漫长。
当下农药出口困境的解决思路
2.1 全球经济形势的挑战
面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挑战,复苏的关键在于中美关系的良性互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双方的合作对全球经济的回暖至关重要。当前的经济衰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大国试图遏制中国的发展所导致的。因此,整个农药行业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应对国际经济形势的调整,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2.2 拓展国际市场的策略
拓展国际市场是形成新的稳定供求关系的关键。这需要买卖双方作为利益共同体,共同促进产业的良性互动与发展,形成一种稳定且可持续的供求关系,而非短期的利益波动。基于此,农药企业需继续加大对国际市场的拓展力度,利用中国农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在制剂市场的增长潜力。同时,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产能,国际市场是释放这些产能、实现产业升级和效益提升的唯一途径。
中国农药产业加强国际市场拓展力度,主要基于以下3个方面的考量:
第一,国际市场为中国农药产业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尤其是制剂市场。尽管近3年形势严峻,但有一个明显的趋势——中国农药制剂销售增长速度超过了原药产品。这表明中国在农药制剂市场上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和增长潜力,这值得行业积极投入资源,深耕细作。
第二,国际市场是中国农药产能释放的重要舞台。鉴于国内市场对农药的需求量有限,而产能又极为庞大,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变得尤为关键。数据显示,国际市场的吸收空间依然充足,中国企业有必要形成共识,以实现中国农药在国际市场上更深层次的拓展。中国农药产业在拓展国际市场方面既有经验又有优势。中国农药产业发展至今,已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有效的拓展模式。未来应该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利用自身优势去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第三,提升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规范性。中国企业众多且产能庞大,农药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集群之一。在如此众多的企业中,生产相同产品的现实往往导致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亟需解决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无序竞争和价格战问题,促使产品价格恢复至合理水平,提升整个产业的经济效益。通过这样的措施,可以确保企业间的竞争转向以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为核心,而非单纯的价格竞争,从而推动整个农药产业实现长期繁荣和稳定发展。
如何解决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无序竞争和竞相压价问题?以下是几点建议:
第一,提倡行业内部抱团取暖,建立互保应对艰难时刻。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抱团取暖是一种有效的应对策略。可以考虑建立国际贸易企业与生产企业的联合体,类似于农业领域中“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帮助分散的农户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生产,并通过合作社或公司与买方进行价格谈判,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解决分散的农户无法适应市场,无法做市场的主体,无法定价的问题。同样,企业也可以借鉴这一模式,通过主要产品的贸易公司牵头或协作组/协会牵头的形式成立若干个协作组,共同应对国际市场,尤其是艰难时刻的国际市场,确保每个企业的产品都能以合理的价格销售,从而避免无序竞争和价格战。
第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产能过剩是一个市场问题,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应认识到,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行业内的自我调整和整合,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产业的升级和效益的提升。这一过程可能伴随着兼并重组、优胜劣汰,但最终将推动产业向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这一转型和重组的过程中,无论企业的规模大小,关键在于避免消亡,转而寻求形成利益共同体。对于那些规模较小但具有专业特色和优势的企业,可以通过专注于特定产品或特色领域,从而确保自身的市场地位和利益。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挑战,企业家们需要制定灵活的应对策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大幅调整。
第三,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信贷支持和税收减免等手段,为产业发展提供帮助。虽然政府很难直接干预市场,但通过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可以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加强研发投入,形成产业特色。
加强研发力度,塑造产业特色,深化市场细分,并从根本上构建起竞争优势。每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应明确自己的定位,专注于特定方向和领域,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就能占据特定的市场细分领域,避免与整个产业的激烈竞争。通过持续的研发创新,可以确保产品的独特性,减少被仿制的风险,至少在6年内保持市场竞争力,从而避免陷入价格战的泥潭。
第五,要有长远的国际市场布局。
我国众多产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阶段,农药行业也不例外。随着这一趋势的持续,未来30年内,有理由相信,农药行业内将涌现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公司。正如所有成功企业一样,它们也将遵循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从本土走向世界。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期,尤其是在面对国际市场的种种限制政策时,更需要前瞻性地布局国际战略。这不仅是一个短期的应急措施,而是长期的发展规划。对于那些具有远见的大型企业,不应仅仅局限于增加产品销量这一狭隘目标。而应放眼未来,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例如,一些企业已经率先在墨西哥等地区布局生产,有效规避了美国对中国产品的部分限制。这样的战略布局,不仅解决了眼前的市场准入问题,更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全球化的大潮中,要敏锐地捕捉每一个机遇,为企业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