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安全用药的话题,国内农药企业并不陌生,不少企业在对外宣传中常常介绍说“近几年,企业办了多少场免费讲座,多少农民因此而受益……”对于这些企业来讲,培训农户似乎总是一笔赔本赚吆喝的买卖,企业做是情分,不做,也是本分。然而前不久,在一场公益性的农民安全用药培训会上,一位外企工作人员给出的“帮助农民就是在帮助企业自己”的观点令现场的嘉宾耳目一新。
同样的一件事情,有的人看成是“包袱”,另有人说是“救星”。笔者认为,正是由于两者的处境不同,才得出了大相径庭的结论。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现在开发农药新品的难度在不断增加,以研发见长的外企当然不愿看到自己辛苦多年、花费大量财力开发的新药,由于农民的盲目使用导致抗药性增加,大大缩短其使用寿命。因此,“帮农户就是帮自己的”声音不是这位外企人员在高唱赞歌,而是其多次遭遇后发自内心的自省。而那些只想等待免费拿到过期专利技术的企业,往往推荐农户加大用药量,以多卖产品追求利润,培训农户自然被它们视为无关痛痒的小事一桩。
近年来,国内发生的多起农药事故不少与农民的不当使用有直接关系。一部分农民凭自身经验和用药习惯防治病虫害,不能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现象较为普遍。痛定思痛,业界逐渐达成了“农药使用技术要求很高,农民需要不断学习”的共识。政府部门也将农药安全使用培训工作逐渐纳入到自已的工作范围。
农药使用是农药产业链条中的最后一环,也是关键的一环。笔者认为,不能把责任完全推在农民身上,要提高农药施用效果,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农药企业也有做好相关培训工作的责任。因为,农民用药水平的高低、农药使用安全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效果和施药人员的身体健康,更关系到整个社会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农药行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资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