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上半年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除草剂草甘膦列为2A级致癌物质(可能对人类致癌)后,在业内掀起不小波澜,一时间对草甘膦安全性争论又成为热议话题。在前阵子上海召开的农化周会议上,来自欧美相关专家从流行病学角度和全球监管机构做出的科学评估角度对草甘膦安全性问题作了阐述。
英国流行病学名誉院士,职业流行病学医生Tom Sorahan博士在报告中指出应谨慎看待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如果要确定职业暴露与癌症发病相关性,需要尽可能地消除各种偏差、混淆以及偶然性因素,但在实际一些研究中,很多数据是观察得出的数据,并不是在变量控制很好的实验室得出的实验结果。因此科学可信结论应该基于试验人员合理选择、剂量响应展示、以及一系列研究中得出同样趋势和结论。
一项由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和国家环境健康科学院支持的用于农业健康研究流行病学队列研究表明,根据对美国超过5万个农药使用单位研究发现,随着对草甘膦接触时间增加,接触超过2678天人群罹患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相对风险比接触20天以内人群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因此可以判断该癌症发生与草甘膦应用没有因果关联。
此外,来自孟山都公司高级毒理学家Kimberly Christina Hodge-Bell博士谈到,在过去40年,草甘膦一直受到全球各机构关注和严格监管,多次研究证明,草甘膦具有良好毒理学概况,它没有急性毒性,不会造成皮肤刺激,不会导致基因突变,也不是致癌物,同时不具有神经,免疫,生殖毒性,不会影响内分泌,不会造成畸形。草甘膦具有独特代谢途径,且这种途径在人类和动物体内并不存在。此外,草甘膦生物利用率比较低,会迅速排出体外,草甘膦暴露量比美国、欧盟和世卫组织等国际监管机构规定的每日摄入量低了100多倍。
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得出结论所依据证据,其实是非常有限的草甘膦对人类影响证据,他们没有对草甘膦所有公开可获得的长期致癌性研究数据进行审查,所以他们的结论与过去10年来其他监管机构结论相违背。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得出草甘膦可能致癌结论以后,来自欧美权威机构都进行了回应,例如欧洲食品安全局和欧盟成员国对现有研究报告进行了第二次评审,并发布结论性报告。这些机构都得出了一致结论,认为草甘膦对人类致癌不成立。此外,孟山都也就此问题成立专门独立科学家小组并已得出相同评估结果,目前正在提交论文阶段。
(世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