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场罕见的马铃薯晚疫病在甘肃、内蒙古等马铃薯主要产区集中暴发。内蒙古自治区的种植户武润友种植了1000多亩马铃薯,半个月之前还是绿油油的一片马铃薯田,现在植株已经枯死,变成黑褐色。
内蒙古甘肃出现罕见马铃薯晚疫病
每年国庆节前后是马铃薯收获的时节。
“今年的晚疫病来得突然,而且病菌很厉害。发病的马铃薯一天一个样,叶子由绿变黄,由黄变黑,直至枯死,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 武润友说。
据甘肃省植保植检站副站长陈琳介绍,今年甘肃马铃薯种植面积约为1100余万亩,目前,距离马铃薯收获时节还有50多天,预计今年马铃薯晚疫病发生面积将超过800万亩。
据农业部病虫害测报处信息,8月初各地调查病株率,一般田块为0.2%-10%,内蒙古自治区的兴安盟、杭锦后旗和河北承德围场及甘肃临夏严重田块达20%-45%,山西忻州、甘肃定西个别田块达90%-100%。
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王纯枝介绍,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属于马铃薯的主要病害,病菌会“侵蚀”马铃薯的叶片、茎部和块茎,导致叶片萎蔫、发黑,薯块腐烂,植株枯死。当条件“适宜”时,晚疫病会迅速暴发,从开始发病到马铃薯枯死,最快不到半个月。
晚疫病的病菌有其独特的“立体式”传播途径,最普遍的是接触性传播;除此之外,在空气中,它可以借助气流传染其他健康的植株;在土壤中,可以借助降水、浇水或土壤水分的扩散作用在土壤内移动传播;起垄、耕地等农业操作也有助于它的传播。
而晚疫病的影响和危害还不止这些,有些薯块未在田间发病,成熟时外表看似健康,但在贮藏期却突然发病,最终烂在窖里;另外,潜伏在种薯中的病菌,通过种薯,将晚疫病“遗传”给下一代,会继续影响下一年种植。
降水频繁诱发晚疫病暴发
据甘肃省农牧厅信息,甘肃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程度是近十年来最为严重的一年。截至8月中旬,全省马铃薯晚疫病已发生646万亩,是去年同期246万亩的近三倍,其中被誉为中国马铃薯之乡的定西市发生237万亩,陇南市发生108万亩。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典型的流行性病害,凡是种植马铃薯的地区,都有可能出现。为何今年病害如此严重呢?是什么因素诱发了晚疫病的集中出现呢?
王纯枝解释说,晚疫病发病主要需湿度和温度两个条件。一方面,晚疫病的病菌喜欢日暖夜凉条件,可在13℃~30℃的温度下生长,最适温度为20℃~23℃。我国大部分马铃薯种植区生长期的温度均适合于该病发生,所以病害发生的轻重关键取决于湿度条件。“多雨、田间湿度达到85%以上是诱发晚疫病暴发重要的因素。”王纯枝说。
今年7月中旬以来,我国华北、西北等夏播马铃薯主产区降水较常年偏多,适温高湿条件易于滋生病害,加之田间菌源充足,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今年马铃薯主产区的丰雨期恰与马铃薯开花至块茎膨大的易感病时段高度吻合,导致马铃薯晚疫病暴发。
另外,据农业部病虫害测报处信息,今年我国夏播马铃薯主要有费乌瑞它、陇薯、青薯、晋薯和克新等品种,其中约六成的品种抗病性差;且华北和西北马铃薯产区较为集中,区域内连年种植,田间管理较为粗放。因此,马铃薯种植品种和种植方式也成为晚疫病流行的诱发因素。
王纯枝说,2007年和2009年,甘肃省也曾发生过较为严重的马铃薯晚疫病。但是,今年晚疫病发病时间早,比2007年和2009年分别早了10至15天。
未来仍有降水 需加强监测防范
在关注到北方大部出现了持续多雨天气后,中国气象局与农业部于8月9日联合撰写了《北方三代粘虫和马铃薯晚疫病将中等至偏重发生,需加强防控》的预警信息,并通过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节目及时发布,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效果。
据甘肃省农牧厅信息,截至8月14日,甘肃省累计完成防治面积466万亩,占应防治面积的90%左右,初步遏制了马铃薯晚疫病流行危害态势。
王纯枝说,当前,正处于夏播马铃薯块茎膨大期,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而8月下旬仍为西北、华北马铃薯晚疫病发生高风险时段,需加强监测和防范。根据中央气象台的预报,8月下旬,西北地区东南部、华北中部降雨量有15~25毫米、局部地区达40~70毫米,华北南部雨量有50毫米~90毫米,天气条件仍然有助于晚疫病的发生、扩展和流行。
专家建议,在种植马铃薯之初,应选用抗病的品种,种植无病的种薯;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适期早播,且不宜过密;合理施肥,促使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植株的抗病力。
在目前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应及时深埋或烧毁中心病株或摘除病叶,对结薯植株适当增加培土成高垄,减少薯块受侵染的几率。同时,加强病情监测,及时发现中心病株,喷药保护全田。“封锁和消灭中心病株是大田防治的关键。发现中心病株后应立即喷药,尤其是在中心病株的附近喷药。”
王纯枝说,“为防止抗药性的产生,建议几种药剂轮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