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结合双方优势的小麦育种研究进展良好,澳大利亚和印度双方将进一步深化该领域的研发合作。双方以研发高产和高质量的小麦为目的的5年双边合作项目,将于2012年5月到期,现双方决定延长合作期限并扩大合作范围,共同开发分子技术、进行管理实践,培育出更耐热的品种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合作背景
印度和澳大利亚小麦栽培对气温上升尤其比较容易受到影响。在澳大利亚,小麦栽培需要充足的水分,如果高温和干旱并发将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而在印度,高温与低水分状况对农民来说意味着无法进行灌溉,将造成生产困难,产量大大降低。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的小麦生产国,而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第七大小麦生产国,印度面粉的消费都来自国内的小麦生产,印度对小麦的需求主要受国内供应短缺及价格上涨的推动。而澳大利亚是第二大小麦出口国,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据澳大利亚官方报称,2010-2011年澳大利亚小麦出口价值大55亿澳元,增长了50%,预计2011-2012年将上升13个百分点,达2100万吨,出口额将达到57亿澳元。2007-2008年,澳大利亚出口了8435吨小麦到印度;2009-2010年,出口量在238,886吨,出口额在6770万澳元;2010-2011年,约为135,587吨,价值在3560万澳元。
合作历史
有趣的是,印度-澳大利亚小麦研发合作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一澳大利亚小麦研究先驱从印度带回了谷物种子,他将印度和欧洲小麦进行杂交,生产出独特的澳大利亚小麦能适应那里的的干热气候。
在获得印度和澳大利亚小麦材料的DNA指纹后,比较发现他们在遗传组成上完全不同,接着,双方达成了一项材料转让合同,互相交换材料,并在各自的栽培环境下进行测试,发现他们的田间表现特别好,新南威尔市的黑土平原和印度旁遮普上栽培效果简直就是一样的。
双方合作关系建立在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和印度农业研究委员会两个单位的基础上,在合作的五年中,澳大利亚每年投入50万澳元,印度每年投入30万澳元。
合作优势、重点
澳大利亚小麦市场的优势在于其小麦颜色,出口的是白色小麦,具有蛋白含量高和很好的成团性,适合多种面食产品的生产。而印度在开发高产及抗病小麦品种方面获得了显著的进展。他们宣称已经获得了所有的与高产高质及抗病有关的小麦基因。
目前,双方合作的一个重点是提高小麦的质量。澳大利亚育种家在过去许多年中不断提高小麦的市场品质,如高蛋白和较高的成团性等,而印度育种家却关注提高产量。因此,澳大利亚利用印度育种家在产量上的优势,而印度则采用澳大利亚在谷类质量提高上的进展。据说将双方学者和育种家30年的研究进展相结合,有可能缩短20年的小麦新品种研究时间。双方将两个基因池进行杂交,并共享杂交株系。
根据协议,每个国家对原始亲本拥有所有权,但是杂交株系各国均可在国内自由使用进行商业化。如果任何一方将杂交株系授权给第三方,均需要得到另一方的许可。
展望
双方经过评估,一致决定延长合作期限,扩大合作的纵深,以开发小麦品种,可以更好的适应免耕条件,节约燃料、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保持土壤湿度。双方合作的长期经济及社会效益将衍生到缓解贫困,保障食品安全,提高农业人口收入等。
(世界农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