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内农药生产与经营状况仍不理想,面临进口农药冲击、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部分产品产能严重过剩、节能减排和环保安全压力等多重考验。具体表现在:一是亏损企业数量增加。上半年我国原药企业亏损高达10.7%,亏损额约3.7亿元;部分上市公司也难逃魔咒,亏损面达3成。二是国外高端主流品种在国内销售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在水稻和小麦病害防治中,国外农药已经占据主导局面,而且趋势不断在加强。三是产能过剩顽疾没有得到有效缓解。许多品种如草甘膦、百草枯、阿维菌素、吡虫啉、烟嘧磺隆开工率严重低下,生产企业开工不足20%,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四是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如8月份黄磷价格一个月内暴涨2000元/吨;萤石粉价格一年多来上涨近3 倍,目前价格还在上行;另外硫磺、芳烃、两碱等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尽管部分农药价格上涨,但是幅度远小于原料价格,导致企业成本压力不断上升。另外极端气候频发、融资困难、人民币升值等也影响农药生产与销售。
面对多重压力和目前困境,农药企业不妨暂时放缓投资节奏,克服浮躁心理,重新梳理发展思路,以退为进,务实稳健推进我国农药产业结构调整与竞争力提升。
减缓装置投资速度。一个行业持续稳定发展要具有长远眼光,不能计较一时得失。因此国内企业一定要摆脱以规模扩张的发展思维,抛弃“产能亚洲最大甚至世界第一”虚名的诱惑,不去盲目追求产值递增速度。要把有限的资金用于现有产品的升级、剂型优化、合成工艺完善提升、产业链条的构建等方面,先固本后强身,着重提高企业内在竞争力之后再进行规模的扩张和全球化战略的实施。
增强创新品种实效。国外农药企业竞争力主要依靠新品种创新来体现,自主创新也无疑是中国农药走出困境的关键。但是国内相关部门不能唯开发而开发,不要一味追求开发多少新品种,而要重视新产品的实用价值。应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农药创制的经验,在现有农药生产与创新基础上探索出自主创新的途径。可采取在国外农药结构基础上“二次开发”;重视与新农药创制相关的基础新技术开发与研究;依托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重点发展创制相对投入较少的生物农药;强化剂型与复配技术开发等措施。
部分企业主动退出。农药行业整合加速已经成为大趋势,部分竞争力较弱的农药企业认清形势主动出售和被兼并,顺势退出农药生产。这一方面有利于推进我国农药企业兼并重组,另一方面可以将闲置设备和资金专注农药中间体和其他精细化工中间体生产,形成适合自己拥有特色的发展之路。
农药西行宜慎重。随着东部能源和资源价格上涨和供应紧张,许多农药企业将目光投向西部地区。当然,利用西部地区相对丰富和廉价的能源和资源丰富产品结构和拉伸产业链是正确的,如近期扎堆宁夏的新安、扬农和蓝丰,主要依托当地资源发展无机硅、邻苯二胺等产品。但是也有许多企业是看中西部地区环境容量和迫切招商的优惠政策,将落后和污染转移。西部地区缺水严重,生态平衡脆弱,一旦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很难恢复,因此在西部投资建设农药装置应降温和慎重。
面对国外农药咄咄逼人的竞争和多种压力,国内农药企业和管理部门应保持冷静,以稳健心态、长远眼光,做好持久战的准备。暂时以退为进,学会舍得和修炼内功,有策略、秩序和层次,循序渐进地发展我国农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