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甲胺磷等高毒农药在水稻上的禁用以及褐飞虱的防治暂停使用吡虫啉,新型、高效、低毒的噻嗪酮作为替代品使用量大增。目前全国噻嗪酮原药总产能在8000吨/年左右,实际总产量在4500吨/年。今年预计国内需求量在5000吨左右,略高于去年同期。同时由于噻嗪酮的主要原料黄磷价格攀升、货源短缺,导致噻嗪酮原药价格攀升,目前在37000元/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在12000元/吨左右,同比都有10%左右的涨幅。预计到用药旺季的8 月,价格还会攀升。
——需求持续上升 今年水稻迁飞性害虫越冬基数高于前几年,使噻嗪酮用量持续上升。浙江、湖北、海南等省植保站认为,噻嗪酮不仅对稻飞虱低龄若虫有较好的控制作用,还可有效减少下一代成虫的产卵量,可作为防治稻飞虱的首选药剂。自今年5月下旬以来,江苏、安徽、浙江等省灰飞虱大量从麦田向稻田转移,仅江苏省发生面积就达 103万亩。噻嗪酮作为防治灰飞虱的主导品种,销量立马上升。进入6月以来,稻飞虱在华南、江南和西南稻区明显增加,全国累计发生面积2315万亩次,拉动了对噻嗪酮的需求。
——成本优势显著 目前,水稻杀虫剂市场上洋货还未秧及到防治稻飞虱的本土品种,噻嗪酮、吡蚜酮、异丙威、醚菊酯仍然坚挺。外国货中的康宽、福戈、艾法迪、垄歌“四大天王” 以及拜耳的稻腾都是防治水稻二化螟、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品种,对国产品种阿维菌素、三唑磷、杀虫双、杀虫单和乙酰甲胺磷等的冲击很大。今年春耕以来,进口农药价格普遍上涨了5%~15%。2008年农户使用康宽每亩次投入14元,2009年每亩次需投入15元,而今年每亩次需投入成本高达24元。国产农药噻嗪酮的亩用药成本为4元/次,吡蚜酮为5元/次,可见国产农药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今年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几个水稻大省在防治稻飞虱上首推吡蚜酮和噻嗪酮。
——产品出口良好 自今年5月中旬以后,泰国、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缅甸等国灰飞虱和稻飞虱相继大范围发生,江苏安邦、连云港市金囤农化、江苏健谷化工生产的噻嗪酮 3/4出口。今年2月1日,噻嗪酮原药被列入《欧盟农化登记指令附件1》,意味着噻嗪酮可以在环保要求非常严格的欧盟诸国登记、销售和推广,其对欧盟销售看好。
噻嗪酮药效在30天以上,质量稳定。噻嗪酮、丙溴磷和辛硫磷复配或噻嗪酮和毒死蜱、敌敌畏、异丙威等复配,在稻飞虱灾害发生时,可以控制灾情,每亩用药成本在12元/次。褐飞虱暴发时,卵期采用噻嗪酮防治效果优异。白背飞虱暴发时也可以用噻嗪酮和毒死蜱、敌敌畏、丙溴磷、辛硫磷、异丙威等复配。近几年全国农技推广总站拟定的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方案中,重点推广噻嗪酮(扑虱灵)、吡蚜酮等药剂防治稻飞虱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