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正向现代农业、绿色农业、高质量农业铿锵有力地实现着转型和蝶变,紧跟农业生产的需求和步伐,我国农药发展亦取得了有目共睹、可圈可点的跨越和成就。
高效、安全、绿色成为农药新标签
从1983年禁用滴滴涕和六六六开始,我国不断加快淘汰高毒、高风险农药的步伐,目前已淘汰43种,限用23种。高毒、高风险农药所占比例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70%以上,降为目前的1.2%。现在农业上用的10种高毒、高风险农药也将于5年内全部淘汰。
进入新世纪以来,一批高效、安全、环境友好的新型农药品种相继被研发推广,如鱼尼丁受体类杀虫剂、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等。此外,毒氟磷、寡糖·链蛋白等一批无直接杀灭作用但能提高植物抗病能力的“植物疫苗”类产品相继研发应用。悬浮剂、微胶囊剂、缓控释剂等省力化和环保型新剂型的加快研发和推广,进一步提高药效、降低毒性、减少污染。
农药不仅更绿色,使用量也在不断减少。2015年开始,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在全国全面展开。安徽、江苏、湖北等多省的农药使用量连续三年下降,全国提前三年完成了“零增长”目标,三大粮食作物的农药利用率也提升到38.8%。
农药产业强势崛起
2017年6月,中国化工集团完成了对全球第一大农药公司先正达的收购。自此,中国化工跻身全球农化行业第一梯队,成为可与美国、欧洲比肩的农药巨头,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农药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目前,我国销售额超10亿元的农药企业从2011年的10家增加到2018年的50家,业内上市企业亦超过50家,农药行业正借力资本的杠杆作用迅速成长。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药产品以仿制国外专利品种为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制品种几乎为零。1999年沈阳化工研究院研发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新品种——氟吗啉,至今,我国自主创制并获得登记的农药新品种已达40多个。
农药管理趋于完善
1978年,改革开放第一年,全国范围内的农药管理机构——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恢复建所;1982年首个管理规章——《农药登记规定》出台;1997年国务院发布《农药管理条例》,我国农药管理告别无法规可依的时代;2017年6月1日,新《农药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以及相关配套规章的逐一落地,结束了我国农药管理“三驾马车”齐驱、“九龙治水”的状态。
此外,在农药残留标准体系上,我国也由2009年前的870项增加至2016年的4,140项,并以每年制定1,000多项的速度增加;在农药产品标准上,近十年,中国企业申请FAO/WHO国际标准数量占比接近三分之一,2018年超过半数,呈现强劲势头。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站在新的起点上,承担起新的光荣使命,中国农药砥砺奋进,不断创新,必将为“中国人的饭碗”和“舌尖上的安全”继续护航,必将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贡献更多力量,必将为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绘上浓浓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