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2017年接近尾声,今年是我国农药行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一方面国家加强对农业领域的宏观调控,相关政策的出台使得农药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也给企业带来机遇和挑战;另一方面随着环保督查的持续深入,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在最近的“第三十三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上,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发布了2017年农药市场的整体情况。
2017年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8亿亩。全国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口粮面积基本稳定。已连续两年累计调减库存压力较大的籽粒玉米面积5,000多万亩,增加市场紧缺的大豆面积1,700多万亩,杂粮杂豆种植面积增加1,300多万亩,优质饲料面积增加1,000多万亩,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增加,油菜种植面积基本持平。
初步统计,2017年我国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约65亿亩次,防治面积约81亿亩次。水稻病虫害总体中等发生,小麦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玉米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马铃薯病虫害总体偏轻发生,棉花病虫害总体中等发生,农田草害总体偏重发生。
截至2017年10月底,我国农药使用总量与上年相比稳中有降。其中杀虫剂用药量下降,杀菌剂、种子处理剂基本持平,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农药助剂、杀线虫剂用药量上升。预计全年化学农药使用总量在29万吨(折百)左右,比上年略减。
2017年农药市场特点:受中间体供应受阻,价格上涨的影响,部分产品价高货紧。如:菊酯类杀虫剂原材料断货,价格持续上涨;杀螨剂原药市场全线紧张;三唑类杀菌剂受限于三氮唑供应,价格持续创出新高;酰胺类、烟嘧磺隆、莠去津等除草剂原药价格持续上涨。
随着上海ACE和“十九大”会议的结束,各工厂陆续恢复生产,但上游原材料及中间体供应依旧紧张,原药厂家交单压力巨大,库存低位,调价毁单现象频出,各原药品种的市场报价不断上涨。此外,制剂工厂对高价位品种持谨慎态度,对下游的冬储款大多采取定量不定价的策略。供暖期内,市场对“2+26”城市错峰生产的关注度较高,预计后期市场环保力度有增无减,原药厂家的供给能力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利润空间的缩小,位于渠道上游的生产企业,品种代理商,省、市级经销商销售渠道逐渐向县、乡、村等下游延伸,而乡镇级经销商也逐渐越级向生产企业和省、市级经销商寻求供货渠道;同时,我国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具有各种类型的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8.74万个,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并在农业部门备案的4.05万个,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统防统治面积12.7亿亩次。在专业化防治组织发达的省份,这些组织一般选择从农药厂家直接进货,然后通过全程承包、部分承包等方式直接服务农户。这种新的经营渠道不仅不需要底层的零售商,而且直接绕过了中间的经销商,实现了从“把农药卖到农民手里”到“帮农民把农药喷施到田里”的转型。随着专业化统防统治时代的来临,以农资经销商为服务对象的传统营销模式即将终结,而以种植者服务为中心的农资营销时代已经来临。
(详情请见本期杂志P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