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庞大的人口得以繁衍生存,得益于农业的发明和发展。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在距今1万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称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创始了农业。
中国传统农业通过将人畜粪便还田、用豆科作物作为绿肥、循环利用作物残茬、堆肥、梯田、作物轮作、间作和使用丰富的作物品种来增加多样性等措施以保持土壤肥力,防治病虫害。这些技术与传统的生态农业技术相结合,比如桑基鱼塘和稻田养鱼体系,这些体系在几千年的集约化耕作条件下,使得土壤肥力和生态农业体系得以很好的维持。
1949年之前,中国农业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工业化背景下,传统农业也开始向常规农业转型。70年代到80年代,在政府的进一步努力下,通过农业机械化、植物育种以及农药的投入使得生产力和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这些措施使得中国在用有限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然而,这也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问题,如为增加灌溉面积造成的水资源过度开发,耕地休耕不足导致的土地过度开垦,以及为提高作物产量所导致的农业生产严重依赖化学药剂投入,导致农药残留严重,引发食品安全问题。这对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近年来,农业土地集约化趋势愈发明显,提高农业生产率和收益日益重要,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有机食品正逐渐走上高端消费者的餐桌,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此外,政府也将农业视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在“十三五”规划中着重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及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反复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并不断重申农业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乎国计民生。当前,中国农业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资源硬约束日益加剧、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生态系统退化明显、体制机制尚不健全,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制度体系的任务更加艰巨等,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若想取得长足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优化发展布局,稳定提升农业产能;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农田永续利用;节约高效用水,保障农业用水安全;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农业农村环境;修复农业生态,提升生态功能。
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农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助力,更成熟的种植模式、更安全的农药制剂、更先进的施药技术……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大计,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本刊编辑部 徐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