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央视一则“北京草莓农药残留超标”的新闻在社会上流传开来,使大量鲜果无人问津,草莓价格一落千丈,草莓及相关行业受到了严重冲击。7月3日,受该事件影响的草莓产业代表北京神农天地作为原告,与涉嫌不实报道的被告方央视正式对薄公堂,最终双方未达成统一意见,法庭拟定于7月17日再次开庭审理此案。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法律顾问陈鹏律师从事件之初就一直比较关注,也咨询过不少行业专家的意见,对该事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可以说涉案的“毒草莓”报道中,失误失实贯穿全篇。
首先,草莓种植过程中确实会喷洒农药,但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农业部门为每一种农药制定了安全间隔期与使用剂量标准,在安全间隔期内正确施用农药其残留就能确保在对人体安全的范围内,可报道中却很少提到这一事实。诚然媒体应当尊重并保护受众的知情权,但更应该尊重事情的客观,真相的真实性才是新闻报道的生命。
通观报道我们可以推定,央视记者并不知道农药残留的定量检测是一项对检测设备和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不是普通市民或一般实验室能够胜任的。因此,国家考核并认证了一批具备农药残留定量检测资质的机构,经过他们检测并出具报告的结果才具有法律效力,才可以作为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进行处罚的依据。对于不具备资质的机构出具的检测结果,不论其是什么单位都不受采信。报道中,该记者仅在北京超市取了八份样品,个人以非标准化的途径,送到一个不具备相关资质的机构进行检测,其结果的代表性、客观性、公正性可想而知。
果不其然,该检测结果就成为报道中最致命的失实之处:草莓中竟然检出了乙草胺。据专家介绍,乙草胺是芽前除草剂,属于封闭性药剂,通常只用于大田作物或者茎秆较长的植物,一旦用于草莓则会对果品造成直接损害。此外,现在许多在大棚种植的草莓采取了覆膜技术,草害较少,更重要的是,病虫害使用乙草胺等除草剂的可能性就更小了,以至于国家对其在草莓残留上没有任何标准。报道中在草莓上检出乙草胺后,只是对其致癌性大声惊呼,对国家没有乙草胺残留标准提出质疑而忽视了一种最简单的可能性:检测有误而没有进行复查。
正是上述这个失误、失实以偏概全的报道使全国草莓销量直线下滑,企业、农户均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也使广大消费者人心惶惶,对国内食品安全的信心再受打击。面对这种局面,我们悲痛之余也欣喜地看到有识之士并没有选择沉默以《人民日报》为首的新闻媒体界首先向该报道提出了质疑;政府相关部门也及时组织资质机构进行全国范围的检测以实际结果辟谣;而北京神农天地公司作为行业代表勇敢地站了出来。我们农药行业向他们表达一份敬意,同时支持和鼓励他们以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我们相信谣言止于智者,我们相信真相只有一个,一切流言蜚语都是纸老虎,勇于打破,才能看到希望!
(农药工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