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毒草莓”事件持续发酵,受“毒草莓”事件影响,草莓种植户损失惨重。近半个多月来,草莓身价暴跌,市场严重萎缩,局部地区甚至无人问津。据安徽、甘肃、湖南、北京等省市估计,草莓种植户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亿元之多。尽管各地农业部门、科技部门在事件发生后相继辟谣,但效果微乎其微。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方方面面的信息,然而在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谣言也在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国家提倡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旨在鼓励万众创业、大众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互联网产业,必须传递正能量,千万不能让谣言毁了“互联网+”。
“毒草莓”伤农事件再一次敲响警钟,它不仅伤害了果农种植户,也使农药产业再度卷入“谈农色变”的风口浪尖。
谣言的制造、传播、发酵是发人深省的。谣言如何发出,相关媒体是否应该负起应尽的义务,及时澄清事实真相;网友们在朋友圈轻轻一点便可让谣言继续蔓延,信息受众是否应该保持清醒头脑,做到明辨是非,不信谣、不传谣;有关部门作为发布权威信息的部门,对事件的回应应该更及时、更准确、更科学。信息的发布、传播,必须严格管理,互联网时刻需要“杀菌消毒”、“杀虫除草”。互联网安全了,人们的生活才会真正安全。
专家指出,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食品涉毒这一话题专业性太强,对农药残留的检测需要有专业的设备、专业的技术,广大消费者毕竟不是化学家、农学家,此时就需要有权威部门站出来给予澄清,还原事件真相,给公众一个说法,给消费者一个交代,让老百姓及时、准确了解事件动态,充分享受应有的知情权。
众所周知,我国食品安全长期以来面临“九龙治水”的窘境,农产品生产环节归农业部门管理,流通销售环节归工商部门管理,食品安全归食品药品部门管理。对己有利时,各部门纷纷争着管、抢着管;对己无利时,变成各管一摊,最终沦为各自不管。往小了说是缺乏责任心,往大了说就是失责渎职。这种管理模式应该从根本上解决,必须扬长避短。安全的食品既是产出来的,同时也是管出来的,有关部门必须执行最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给食品安全加上“安全锁”,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每一个人,从“化学催熟香蕉”到“化学催熟南瓜”,从 “打针西瓜”到“毒草莓”,受伤害的岂止是这些果蔬? 受毁谤和中伤的又岂止是农药行业?
谣言猛于虎,谣言一旦被制造、被传播,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老百姓不明事件真相,往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要肃清谣言的影响,难度是非常大的。因此,不造谣言、不信谣、不传谣,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在网络时代的一种基本态度,更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一条社会活动底线。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P12《农残:谁来为你买单?》)
(汪建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