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无论哪个行业,只有勇于创新的企业才能在行业中领先一步,在市场上占得先机。
农药创新在中国已经谈了很多年,中国农药企业也一直坚持走在创新的路上,众多“创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有的企业手中握有上百个“创新”产品,企业自我感觉在行业中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不少人认为,合成一个新化合物、研发一个新剂型就是创新了。翻开汉语词典可以查到,创新指的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用最简单的话说,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需求并创造更大的价值。
可以说创造价值才是衡量一个产品是否具有“创新”特质的标准。创新不是量的积累,而是质的提升。中国很多农药企业都走进了一个误区,觉得“创新”产品多就可以主导市场话语权,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出来。其实不然,我们要理性地认识创新,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打个比方说,研发一个新产品投入1000万元,经过多年推广、改进、销售,最终只卖了800万元,折腾来折腾去赔了几百万,这样的创新没有意义。
中国农药行业在二十一世纪初各种专利层出不穷,让人误以为中国农药行业已经腾飞。近几年,国家专利局开始逐步对各个领域的专利申请进行限制,对农药行业的限制更多,导致近几年农药新专利锐减。
对于创新,笔者有自己的看法。单个中国农药企业受企业规模小、产业链短、市场环境差等因素的限制,不可能投入数十亿资金去做研发,既然这样,大家为什么不联合起来开发化合物呢?形成专利后,可以进行知识产权转移,不要认为“垄断”就一定能为自己带来巨大的利益。企业应该从多方位的长远利益出发,将专利化合物或技术共享,让整个中国农药行业一起打造新的专利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利。
让企业免费将自己独有的“创新”产品拿出来共享肯定是不现实的,其实大家可以搭建一个平台,将自己暂时用不到或者无力扩大规模的创新产品有偿贡献出来,这不仅能给农业病虫害防治带来更多的有效手段,还能使无形资产有偿化,企业、农民乃至整个中国农药行业都会从中受益。
创新之路我们依然要走下去,但创新方式也要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