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报近日撰文《农残这事你可能不懂》,文章指出: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农药残留的文章,标题很吓人——残留农药不控制,再过50年中国人将生不出孩子。文中列举了农药给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各种危害,可谓字字血、声声泪。不过,这种控诉虽说达到了触目惊心的效果,但控诉的对象似乎没有搞准,跑偏了:从头到尾全是说的农药的不是,却视“残留”这个重要概念而不见。这样做会产生不良误导。
该文标题那句话作者称是钟南山说的,但实际上,钟南山的原话里根本没有直接提到“残留农药”这4个字,而且,这话是10年前他参加广州两会时说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不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再过50年,很多人将生不了孩子。”钟南山“生孩子”这个结论,是基于这样一组数据的:由于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男性的精子浓度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男性的精子浓度是1亿到5000万算是正常,现在3000万都算正常了,比40年前下降了将近一半。他认为这样的结果“跟农药、添加剂、防腐剂和催生剂的过量使用都有很大的关系”,其中提到农药,但没有“残留”这个限定。
翻10年前的老皇历就已经没有什么说服力了,还混淆概念、断章取义,该网文的价值明显就走向负面了。事实上,10年前以及更早时候曾经使用过的高毒农药现在大部分已经被淘汰掉了,包括甲胺磷等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仍在广泛使用的产品。目前我国高毒农药的比例已由原来的30%减少到了不足2%,72%以上的农药是低毒产品。也就是说,现在的农药比以前更加安全。
了解到我国农药低毒化的状况,接下来引入农药残留这个话题,就可以确立一个倾向“安全”的基调,让那些“敏感体质”的人不至于谈“药”色变。事实上,正是由于许多人缺少对农药知识及相关问题的了解,基于“农药即毒药”的先入之见,常常将“农药残留”这个本来中性的词人为地赋予贬义色彩,并不断将其妖魔化。而这种误读,正成为影响包括农产品在内整个食品安全环境的不安定因素。
误读的一个典型表现,是将“农药残留”混同于“农药超标”,同时将“检出农药残留”与“危害健康”挂上钩。食用含有农药残留的农产品是否安全取决于农药的残留量、毒性和食用的量。为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各国根据农药的毒理学数据和居民食物结构等制定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残留量低于标准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而超标农产品则存在安全风险,不应食用。需要补充的是,在制定残留标准时增加了至少100倍的安全系数,因此残留标准具有很大的保险系数,理论上讲,即使误食残留超标农产品也可能不会发生安全事故。
由于误读,就可能产生主观臆断,对农药残留问题进行凭空想象和胡乱联系,比如在“有多少种农药”和“有害剂量”之间建立因果关系。不同的农药是针对不同的虫害或者病害,作用机理一般不同。即使有同类的农药作用会累加,也还是根据其“残留量有多大”,而不是根据“有多少种”来判断是否有害。也就是说,如果每种的残留量都低于国家标准,那么危害可以忽略;如果残留量超标,那么即使只有一种也还是不合格产品。
不懂装懂还胡乱传播非科学的知识,这种做法当然要不得,不过,我们向来主张“知错能改就是好同志”,而在农药残留问题上,保持理性而科学的态度正是我们的追求。真正有价值且必须要做的事,是在制定更加严格的农药残留标准,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控制在更安全的范围的同时,全面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和残留量,并加快科学研究,推广新型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不断降低农药残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