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沃 湖南省农药工业协会)
一年前,《正眼看农药》的出版在业界引起了轰动,得到了农药界、植保界的好评。一年过去,看低农药的事虽然时有发生,但科学家们对农药的评价的确令农药界感到欣喜。
我记得在丹佛召开的一次美国化学学会周会上,一位曾做过化学物质损坏DNA试验的科学家表示,如果人对蔬果上的农药残留过于担忧而减少摄入植物性食物,这样造成的危害其实更大。根据不断增多的证据,即便是轻微的营养不足也会导致慢性健康问题。由于负担不起食物的费用,低收入人群面临着最大的风险。科学家们的观点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要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首先要消除贫困、解决饥饿问题,不解决粮食、农产品数量安全问题,人类健康无从谈起。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袁隆平教授曾说:种子、农药、化肥是确保粮食和农作物丰收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种子好比发动机,农药、化肥好比两翼,三者缺一不可。现在社会上对农药的认识缺乏科学性,这是一种非常不正常的现象。随着超级杂交稻“高杆高产”化的发展,对农药、化肥的依赖和要求会越来越高,完全可以说,粮食安全离不开种子,也离不开农药、化肥。以超级稻的稻瘟病、稻飞虱为例,如果防治不好,轻则减产,重则颗粒无收,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就会“付之东流”。他希望农药工业产学研与推广应用紧密结合,共同努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禾下乘凉梦”。
国家“973”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教授指出:针对农药的作用与危害,应当辩证地看。当前,要完全杜绝农药并不现实。在我国,已知危害农作物的主要病虫草鼠害达千余种,它们会使农作物遭受重大损失。日本植物保护协会的对比试验表明,病虫侵害会引起作物减产率53.42%,杂草引起作物减产率21.33%,如果不使用农药,很多人都要忍饥挨饿。传统农药正向着高效、绿色、安全积极转型。我们也可以深信,将来农药不会再是污染环境的祸首,而是会成为保护环境、灭除害物、保障人类和环境健康的有力武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郭予元认为:造成负面效应不是因为农药本身,而是在于没有科学合理使用。当前存在乱用、滥用化学农药,特别是盲目加大施药剂量的现象。用量超标不按规定,致使农药中毒、农产品残留等问题。农药不可怕,只要对其实行严格管理并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将农药残留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就能使其为我们服务,实现其趋利避害的功效。生物农药是减少对化学农药依赖的有效措施之一,但目前人们要走出一个误区,不要总以为生物农药是最安全的,而一提到化学农药,就觉得应予以淘汰。生物农药虽然比较安全,一般作用慢、防治不彻底、持效期较短,对大面积发生的病虫害不能有效控制。农药使用上不要一味地拒绝化学农药,单一地使用生物农药,而应把两者结合起来使用,形成优势互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林业科学院首席专家杨忠歧认为:人得吃面条、大米,而小麦和水稻的蚜虫得靠农药杀掉,榨油的油菜籽也是打过药的。即使他是科学家,也无法逃避。他建议国家加大生物防治科学研究,利用自然界的天敌消灭害虫,就像广为人知的“瓢虫吃蚜虫”。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所长万建民也建议,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研制抗病抗虫的品种,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食品安全,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我国科学家的观点告诉我们,现代农业拒绝农药是不现实的,关键是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特别是要大力发展生物农药,大力推广和普及绿色防控技术,确保粮食和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