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行情向外看,把国内企业的农化产能转移到国际市场上释放,在行业产能结构性过剩,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当下,似乎是再合适不过的途径,也是我国农化行业国际竞争力增强的体现。
当前,因为有不少农化产品产能过剩,行业渐渐陷入了怪圈:靠限产来提升产品价格,维持利润;一旦行情有所好转,企业又纷纷提高开工率,行情应声下跌。一些产品更是因为供应远远大于需求而表现出了旺季不旺、淡季更淡的趋势,市场销售压力陡增。而与此同时,却还有不少大型项目在建或拟建。为止住跌跌不休的下滑趋势,一些企业向外看,将国内无法消化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出售,再次赢得主动。因此,走出国门向外“泄洪”非常必要,也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
首先,欧美化工产品供应阶段性减少。多年的经济衰退让欧美一些老牌化工企业难以为继,近几年掀起了一股业务整合的大潮,基础化工品业务被出售或剥离。在此过程中,一些经济性差的装置被永久关停,一些装置升级改造或转产也造成了阶段性停车,致使产品供应出现缺口。而当前一些地区的经济开始复苏,与化工息息相关的下游行业需求也开始筑底回升,国际市场供不应求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
其次,国产农化产品竞争力提升。一直以来,全行业都十分重视科技创新,企业不断加大科研投入,通过引进吸收转化先进技术、自主创新新型工艺,一批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可与国际大公司的产品比肩,在国际市场上完全有能力与行业大佬同台竞争。另外,因为经济不景气,全球的企业都在降本增效,与欧美等发达地区相比,我国的人力资源等成本处于相对低位,因此在产品价格方面也具有较大优势。
再次,中国企业外贸经验越来越丰富。全球化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企业也在与国外同行及上下游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得到了历练,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引进并培养了大批人才,一些企业已经走出国门,通过并购、重组,组建独立的贸易公司发力海外业务。因此,也就具备了开拓出口市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然而,国内企业在开拓并巩固国际市场时,也应谨慎行事,不要过度依赖国际市场,更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避免低价倾销,恪守价格底限。采购到物美价廉的原料是所有下游企业所追求的,因此在国内产品对外出口时,经常会遇到恶意压低报价的情况。这时,我们应冷静应对,避免一味追求销售量而做亏本买卖。因为这样不仅对企业没有实质性的利好,还可能会引发出口地区采取反倾销措施。二是出口产品要符合当地法规要求。加大农化产品监管力度是全球大趋势,不同地区针对农化产品的法规也有差异。因此企业在出口产品时,一定要重视客户的具体要求,避免遭遇退货造成重大损失。三是要致力于提高产品档次,变我要出口为要我出口。从目前来看,我们出口的大多数产品的技术含量还不够,最多只能说比肩国际,很难谈得上国际领先,市场份额仍有被国外公司产品抢走的风险,提高产品档次仍应是国内企业不变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