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国农药进出口总数量为162.19万吨,进出口额分别为6.98亿元和85.23亿元,出现农药出口增速首次低于进口增速、制剂进出口首次成为农药进出口双增唯一拉动因素的新变化。面对国内外农药市场已融为一体的新形势,我国农药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巩固自己的地位,应从三方面着手。
第一,仿创结合,增强盈利能力。在当前环境下,农药行业已不是单纯的价格竞争,而是集技术、产品、制造、管理、服务等为一体的系统竞争,产品开发能力是重要决定因素。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农药行业以仿制为主的格局不会变,因此,企业要重视利用专利过期品种,加大剂型和应用研发投资力度。据统计,全球100家主要仿制农药企业中,有31家在中国。今后5年,随着拜耳、巴斯夫、杜邦、先正达和道农科等大公司的一批占有相当市场份额的农药化合物专利过期,非专利农药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国内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摸索合适的工艺路线,能赢得更多发展机会。当然,创新也很重要。只有创新,企业才有后劲,才能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农药创制赶上了空前发展机遇,企业和科研单位应抓住机遇,在政府的支持下加强合作,达到发展壮大之目的。因为只有新产品,才能为企业创造巨额收益。
第二,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市场。我国农药上市企业资产及销售收入总和,仅与排世界第七位的住友、马克西姆相当。而国内现有的2000多家农药企业,大多小、散、乱,且创新能力低。要提高竞争力,应该减少企业数量,进行多元化合作。在这方面已有先例——浙江新安化工与陶氏益农在毒死蜱生产工艺及中间体方面的合作,与拜耳公司在氟虫腈原药和剂型开发方面的合作;江苏龙灯与巴斯夫、马克西姆、曹达、艾克威、通达尔等国外企业开展“一站式”服务,实现了双赢。
第三,实施品牌战略,改变“三缺乏”现状。我国农药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全球趋势基本吻合,但速度过慢,还处于利用低成本劳动力、低成本原料、赚取低额利润的状况。在农药国际贸易中,我国产品大多不是以中国的品牌出现,而是“贴牌”销售。同样是1吨草甘膦,国内企业以原药形式出口仅能获得2万元左右的销售收入和1000元左右的毛利,而国际大公司则通过销售各种浓度的制剂、稀释助剂和施药器材,获得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利润。显然,这种依靠低成本和数量扩张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经贸全球化的需求,我国农药企业应尽快转变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世界品牌的“三缺乏”现状。对此,政府、行业、企业要多方联动,合力突破瓶颈,加强对农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增加产品附加值,转变在国际制造链中处于低端环节的现状,树品牌、创名牌,提高国际市场认知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