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0多年,中国制造业成功地运用了“引进来”战略,也有很多企业成功地“走出去”,参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打造了一批国际化品牌。从海尔在海外布局“三位一体”本土化经营模式,到华为、中兴等依靠自主技术创新进军欧美市场,在全球市场上,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笔者认为,这样的看法实际上大可不必。不说这些外国农药对中国农业的贡献和对农民的帮助,单说对中国农药行业的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已经十分明显。
首先,大多数中国企业依靠外企生存。有一点不可否认,几乎所有国内上市的企业背后都有国际农药巨头的影子,国内农药百强企业大多与国外大公司保持稳定的供货关系。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农药外贸依存度高达80%,近3年来出口量每年都在百万吨以上,占全球10%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国农药出口依然以原药为主,这些原药,都提供给了国际农药巨头。第二点,国际农药巨头为中国农药行业提供了模仿和学习的榜样。“解决方案”的概念早已被国内企业深刻领会,在使用上反而更加灵活,国内的解决方案,很多都涵盖了植物营养,这样的方案更加全面,这一点创新肯定来自国内,是国际巨头没有的。解决方案也促进了新型肥料的发展,制剂企业纷纷上马新型肥料,据统计,国内新型肥料的产业规模丝毫不低于农药的产业规模。第三点,国际农药巨头为中国农药行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产品种类,农药的专利保护是有期限的,而这个保护期内,很少能有几个产品的潜能被挖掘殆尽,相反,这些产品到了中国企业手中,往往焕发新的青春,草甘膦、百草枯、阿维菌素等等,一个草甘膦,成就了多少企业,成就了多少企业家。第四点,国际农药巨头为中国农药行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这些人把最先进的管理经验、营销理念带到了国内农药行业中,并进行创新使用,同样促进了中国农药行业的发展。
笔者与某著名外企高管交流,他认为,国内很多制剂企业已经做得很好了,如深圳诺普信、广西田园、青岛海利尔,在很多作物区域,国内企业做得更好。
随着中国农药行业的快速发展,有理由相信,中国制造业的今天就是中国农药行业的明天。优秀的农药企业也必须开始尝试“走出去”,在国外登记产品,出口国产制剂。中国制造的价格优势依然较为明显,再加上过硬的质量,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优势显而易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