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周知,我国是全球最大农药生产国和出口国,2010年农药产量为234.2万吨,其中出口量为121.6万吨,50%以上农药依靠国际市场。但是我国主要出口中间体和原药,在国际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产品直接销售到国外终端市场的数量少之又少,多数低价销售的产品被国外销售商分装、稀释成制剂后高价售出,形成了“污染留在国内,效益送到了国外”的尴尬局面。面对国外农药巨头采用本土化策略不断挤压国内农药市场的现实,我国农药行业应“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必须不断强化农药国际化进程,才能真正从农药大国走向农药强国。 借鉴国外农药企业国际化和国内其他行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历程和经验可以清晰看出,国际化产品必须适应和融入终端市场的文化,从而实现本土化经营,因此本土化经营理念将成为我国农药国际化关键因素之一。以下简要介绍具体本土化操作策略,供业内参考。 搭建海外登记和贸易平台。可以与当地企业合资,或独资运作的模式,在国外注册以贸易、技术支持、结算、转运、品牌经营为主的境外有限公司,开展登记和贸易业务等。如目前国内部分精细化工企业纷纷在新加坡等地设立贸易公司。 直接收购国外公司。利用资本优势直接收购欧美的农化生产企业成为进入欧美高端市场相对便捷的途径,当然也存在很多的风险。今年初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将以14.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全球第六大农化企业以色列马克西姆阿甘公司60%控制性股权,收购将于三季度完成。中化实力雄厚,一般农药企业可能无法模仿,收购欧美中小型农药企业,也不失为快速国际化的途径。 进军第三世界低端市场。外资能够大量进入我国市场,我们也可以进入东南亚、非洲和拉美等国家。目前国内部分已经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印尼、非洲和南美等国家和地区成立农药公司并注册登记产品,国际化进程由第三世界逐渐向第二世界和第一世界推进。 构筑境外的原产地。可以在东南亚等国家一些经济特区或开发区采用购买或租赁的方式。建设生产基地,实施部分农药原产地外移,同时还可以促进成套设备与技术的输出,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国际化进程、避免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农药的并不公平的贸易摩擦等。 与印度互补合作。印度的农药销售量较大,两个国家农药生产等存在一定差别,具有很好的互补性,从产品结构看,中国主要生产和出口上游中间体和原药,印度则主要生产原药和制剂,两者在不断产业链环节上各有优势,同时许多场合印度也期望与中国农药企业合作。目前合作较好模式,就是通过合资合作办厂来达到优势互补。 重视当地信息收集。应对当地农作物布局、气候变化、农药使用历史、农民用药习惯、当地消费水平、零售市场的经营特点等环境因素,以适销对路的产品替代现有产品,甚至通过宣传引导、制造消费趋向,实施个性化服务。 另外人力资源、管理经营模式等都应充分做到本土化,同时可以与海外合作伙伴进行各自“本土化”资源置换等创新型思维与模式,促进我国农药国际化的进程。
|